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
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
『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釋迦牟尼---釋迦是梵語 譯華言為能仁 牟尼是梵語 譯華言為寂默
【分解】
須菩提於住降之意 粗塵已遣 細惑難融
至是復申前請 欲得住降究竟的道理
所以佛全以己身上事示之 使知人空法空 究竟無我也
【概論】
須菩提 到這個時候 聞佛所說經義 於護念付囑諸菩薩之說 已經明白
現在又問善男信女 發菩提心 云何住降?
仍是聖凡之見未泯 於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之義 還是未徹底
且聞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并善男 善女人
持經種種功德 經義果報 不可思議
就想到善男子 善女人 發菩提心 不可不受持此經也
但是現在及後末世 未得親承如來從前所說種種妙法之善男信女
未必遽能領會此大乘最上乘之說
若發此菩提心時 應怎麼樣住降其心?
仍是本經第二分經文所問的意思 自度度人 一片婆心 於此可見
所以如來佛 乃以無法發菩提心 斷須菩提之法疑
【解釋】
金剛經一開始 須菩提他就問佛這兩個問題 佛一路給他講下來
講到了現在 他說一個學佛的人 剛剛要發大乘心 要想成佛 想明心見性悟道
「云何應住」呀﹖
我的心定不了啊 如何住﹖住在那裡呀
「云何降伏其心」呀﹖
我的思想煩惱多得很啊 怎麼把它降伏下去呢﹖
還是這個老問題 哈 哈要發大願
當金剛經開始的時候 佛對須菩提這個問題的答案
是「善護念」 「應如是住」
這裡本分答覆的不同了
佛告訴須菩提 準備開始學佛 想求大徹大悟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
「當生如是心」
如是心是甚麼心呢﹖
就是佛家講的發願 立一個志向 發願就是立志
立志做甚麼﹖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我要救世界上一切的眾生 那些在苦惱中的眾生我都要救 滅度他
甚麼叫滅度呢﹖
使眾生離苦得樂 進入涅槃
所謂涅槃的境界 就是離苦得樂 滅度就是這個意思
滅度就是涅盤兩個字的翻譯 是形容辭 走入了寂滅 清淨的境界
是回頭是岸那個岸
這個境界也就是離一切苦 得究竟的樂
要想學佛 第一個動機 就是要有這個發願心
再來「滅度一切眾生已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事實上 度了一切眾生 做了就做了 心裡頭並沒認為有 我已經度了那麼多人了
如果有這種心理狀態就錯了 不執著善
人生來 每一個人都是光光的來 光光的走 來的時候很不高興
一出來還大哭一場 走的時候自己來不及哭了 別人幫他哭
更妙的是小孩子生出來就是抓 捏著拳頭抓 個個都想抓一把
抓了一輩子 抓到臨終沒辦法了 只好放手
通理 人生就是這麼一個境界 做了一輩子的事業 生了一大堆的兒女
最後 實無一事可滅度者 一樣都帶不走
佛說 由這個人生可以了解到 學佛的人發心度一切眾生
救了這個世界一切眾生 心中一概不留
認為是應該做的事 這就是菩薩道 是菩薩發心
所以說 學佛的人 要這樣發心
佛說甚麼理由呢﹖
告訴須菩提 學佛修菩薩道的人 只要有一點自認崇高 自我的偉大
自覺了不起的話 他已經著在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了
這樣的人 佛說「即非菩薩」不是真正行菩薩道的人
濟公活佛精神 講大公無私 就是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救盡天下蒼生 心中不留一念
這樣才是大公無私 才是菩薩 才是人間活佛
否則 佛說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
這四個字就是說甚麼理由﹖
佛告訴須菩提 天天想悟道 明心見性 大徹大悟
我告訴你 沒有一法 沒有一個東西叫做道
大徹大悟就是悟到一個 沒有東西
你覺得有一個法可學 有個道可得 就錯了 已經著了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即非菩薩
所以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悟道時候的偈子說: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就是這個道理 沒有一法 可以使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要自性流露而發
佛問須菩提:
當年我在然燈佛那裡開悟的時候 你想一想 我真的得到一個東西嗎﹖
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多大多小啊﹖我得到一個東西嗎﹖
須菩提說:「不也 世尊 」須菩提很懇切的回答
據我所知 老師你悟道的時候 了無所得 這是真正悟道
須菩提說 我跟老師學了那麼久 了解佛所說佛法的道理
佛當時在然燈佛那裡 並沒有得到一個甚麼東西
叫做甚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並沒有得到一個叫做甚麼大徹大悟的東西
我的了解是這樣 不知對不對﹖
【佛言。如是如是。】
就是這樣 就是這樣
這樣究竟是怎樣﹖
真正禪宗 這就是話頭 「如是 如是」
這一句就是話頭 參通了就對了
真正的佛法 並沒有個固定的東西 如果得到一個固定的東西就是錯了
身體都沒有了 連感覺都沒有了 所以五蘊皆空 連光也沒有 色相也沒有
一切都不可得 這個時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徹大悟
佛法到了最高處 有法可得的話 當我悟道時悟到有個東西可得的話
那麼 我這個老師然燈佛 當場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我將來之世會大徹大悟了
授記是佛教專有名辭
悟道的古佛 當弟子悟了道 就在前面摸摸頂
所謂灌頂 撫摸一下授記 說個預言 過多少年後
你在甚麼世界成佛 打一個標記 這就是授記
當釋迦牟尼在然燈佛那裡悟道的時候 實在沒有得到任何一個東西
所以然燈佛當時給他授記 你於將來的娑婆世界成佛
名號叫釋迦牟尼
佛就說:當時我得一個無所得的境界 了不可得
所以然燈佛給我授記
佛也叫如來 為甚麼中文翻譯成如來呢﹖
如來 好像來了 對不對﹖
「如」是好像 *如來* 好像來了 但是根本就沒有來
如果說沒有來吧 我們看電視的時候 那個電視上的明星
是不是到前面來了﹖
事實上他沒有來 他是如來 好像來了
打電話的時候 對方是不是來到耳邊上﹖
他沒有來 可是他是如來 好像來了
所以如來在那裡﹖佛在那裡﹖佛就在這裡
不要另外去找了 心中 自己的身心內外 隨時有佛
只要自己能夠找到 就見到了佛 也是見到了如來
本分注解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這一句話最重要 學佛法千萬要記住 佛在那裡﹖
佛就在自己那裡
「即諸法如義」 世間一切法 都是佛法 沒有那一點法不是佛法
任何世間法 正如中庸所講:「夫婦之愚 可以與知焉」
就是如來 都可以到的 隨時隨地的任何一顆灰塵
清淨的地方 髒的地方 處處佛在現前
這就是如來 所以叫諸法如義
佛說:假使有人說 佛在菩提樹下七天成道了 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告訴你須菩提 真正開悟的那一天 佛並沒有得到一個甚麼東西
所以叫大徹大悟 真正悟道了
這裡佛告訴須菩提 不是學空的 也不是有的
「是中無實無虛」
無實就是空 無虛就是有 就是普通經典上講的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金剛經不用非空非有的字眼而已
一切法皆是佛法 任何法都是佛法
真正的佛法 對於世間出世間一切 都是恭敬的 這是佛的精神
只是教大家不要亂學 佛在經典上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這裡又引證告訴大家「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以說 宗教分門戶 分派別 有這一種胸襟就根本不能成究竟道
學佛的人第一個胸襟要大 學常開笑口 放大度量的彌勒菩薩
就是肚子要大一點 包容萬象 一切法皆是佛法 先學他胸襟大
面孔對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 這個就是佛法
甚麼叫一切法﹖
一切法皆空嘛 如給他人行個禮 行過了就放空 所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
這是一個觀念問題 觀念說有一個法就有了 觀念說空就空了
所以叫做「所言一切法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他問須菩提 假定說有一個人好長好大
須菩提馬上就接話說 我懂了 老師講 一個人好長好大
實際上是形容的 沒有看過一個人那麼長那麼大
此句是說未到法身即為非大身 等到成法身 是名大身
佛一聽他的話 就再告訴他:
對了 答得對了學佛的人也是這個這樣子
假使一個學佛的人 跑來念經 南無南無南無了半天 要你磕頭啊
要你謝他啊 他替你念經了 渡你了 這個人就不是菩薩了
真正行菩薩道 渡了眾生 幫助了人家 心裡頭都不會覺得度了人家
如果有念頭 已經犯戒了 犯布施的戒 不應該有這種觀念
所以一個渡盡天下眾生 救天下蒼生的人
心中沒有一念自私 沒有一點自我崇高
真正的大菩薩 同佛一樣 並沒有得一個甚麼東西
說他有個法寶 那是人世間的觀念 功利主義的思想
為甚麼成其為菩薩﹖
因為他是空靈的 廣大的 一切都不著的 一切都不住的 所以叫做菩薩
真正的菩薩是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佛同須菩提講 假使有一個學佛的人說
如果成了佛啊 我把我那個佛國天堂 佈置得比現在第一流觀光飯店還要好
阿彌陀佛那個觀光飯店也不過如此嘛
假定我成了佛啊 一定成一個國土 比阿彌陀佛的國土還要漂亮
跟阿彌陀佛來比一比看 這個是菩薩心嗎﹖這不是菩薩
這是說每一個人成了佛 都有他的國土
所謂莊嚴國土 不是物質世界的莊嚴 是心莊嚴
心的善行 功德圓滿 心念清淨 才是真莊嚴
所以說 如果有一種莊嚴的心理 這個已經不是菩薩心了
佛說的莊嚴佛土 是個形容辭啊 看我們都市 現在科學進步
房子多麼的漂亮 可是等到有一天 到了虛空的頂上
甚麼都看不見的時候 才發現那個空的才是真漂亮 真莊嚴
徹底的空 徹底的莊嚴
真正的莊嚴是了不可得 無一物可得 那才是真莊嚴
所以佛說「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學佛的第一步 也就是學佛的結論 先通達無我
怎麼樣無我呢﹖
先要把身見丟掉 有身體的感覺 有身體的觀念
再加上身體裡玩弄氣脈 任督二脈 前轉後轉 丹田等……
那都是玩自己的鬼名堂 都是身見
所以白居易學佛有兩句詩:
「飽暖饑寒何足道 此身長短是虛空」
這個身體活著 痛快不痛快 是飽是餓 不值得一談
反正這個身體不論活久活短 最後都變成灰塵 甚麼都沒有了
所以學佛的第一步 學到身見忘掉了 身見忘掉不是無我啊
只是無身見 要真正內在身心皆亡 達到無我才對 才可以得定
光是得定了無我 還不算佛法的究竟
我見沒有了 只達到人無我的境界 人無我是小乘的果位
但是有了一個人無我 還有一個法在喔
最後要法無我 就是佛說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到了法無我 叫做人法二無我 我空 法也空
最後連空也空 空也不存在
若直下大徹大悟 人空法空 廓然無我
我身既無 何有度生莊嚴之心 如此真是菩薩 到達了就成佛
金剛經這一分 再重複老問題 新的解答 新的提升
須菩提問的老問題 釋迦牟尼佛在這一分中作新的解答
再以道家來補充
搏空為塊塊非真 粉塊為空空亦塵
罔象玄珠蹤跡杳 故留色相幻人人
「搏空為塊塊非真」
老莊的時候曾經講過 道家有一位譚峭講的話:搏空為塊,見塊而不見空」
把物質虛空的地方 建築了一個房子 虛空就看不見了 只看見房子
所以搏空為塊 變成一塊 見塊而不見空
「粉塊為空 見空而不見塊」把物質的物體打破 變成虛空了
只看到空就看不到物質了 這個就是要我們怎麼樣除去身見
我們現在坐在這裡有身體 功夫做不好 不能入定
就是被這塊東西擋住的原故
所以我們引用這個道理而說明 搏空為塊塊非真
這一塊物質東西不是實在的
「粉塊為空空亦塵」
把物質打掉了以後 這個空的境界對不對﹖
如果你保留一個空的境界 這個空也變成了障礙 也變成業塵了
「罔象玄珠蹤跡杳」
這是莊子的典故 就是說我們這個物質世界 大千世界
是本源的一個投影 第二重投影
也就是說 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一個投影而已
我們這個身心是投影裡頭的第三重的投影
第三重的反射 所以這個東西啊 罔象裡頭的玄珠
自己要回到本來面目 明心見性 要在這個地方去了解它
「故留色相幻人人」
但是不要認為莊嚴世界是假的啊 立假即真
一切皆是虛妄 虛妄也就是真實
所以佛說 我法無實無虛 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