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
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輕賤---輕賤之事甚多或行嫉妒或生忌嫌或懷恨而加毀謗
或倚勢而加欺凌 甚至刀杖瓦 .拳腳相加 都是輕賤
阿僧祇劫---阿僧祇譯成華語為無央數
值、那由他----值.遇的意思 那由他譯成華語為一萬萬
具說者---具說就是詳情
那由他----是無量數的意思
【分解】
業障者 或是前業 或是現業 皆可障蔽真性
前業就是宿世之業 宿世之業 不可以數計
因為無始劫來 所造之業 皆納入在八識田中 遇緣即發 果熟即生
六道轉還 無有休止 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 生滅無已
都是這不可思議的業力 所牽引也
經云:眾生之業 若有體相 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這就是說 眾生之業 本屬虛妄 只因眾生不了唯心
所以既造虛妄之因 即受虛妄之苦
所謂了得業障本來空 未了須當還夙債也
所謂現業者 即此五濁惡世 眾生公共所造之還債臺也
若有眾生受持讀誦此經 深知一切幻相 皆是唯心所現
五蘊本空 六塵非有 不為物轉 而能轉物 則不受此虛妄之苦
雖然欲了唯心 必須深通般若 若能深入般若 了諸法空
則一切虛妄淨盡 故曰惟般若能淨業障
【概論】
上分 言持經的功德 及經所在的尊重如此
本分在顯持誦功德 表明般若 有離障出纏之益
不但滅罪 且得勝果
分開來說 有二不可思議
一者 今世能持誦此經 先世罪業 就可以消滅
一者 不但能消滅先世罪業 還可得菩提之果
前者顯報不可思議
後者顯果不可思議
并引證如來佛自己 在未遇然證佛前 雖供養承事多佛
而不如後世受持讀誦此經的功德多 就是萬億之數
塵沙之喻 皆不能及也(此是第五次 以供佛功德 與持經功德相比較)
又申明善男信女 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者 功德無比
如來兼為下乘說法 所以不能不說果報 使之感動
若將此功德 詳言說出 又恐眾生羨豔大福 心即狂亂
反於經中 無相無住的道理 似信不信 致成狐疑
所以說 經義果報 不可思議 不過使其回心寂照
假法修持 自明自性
若以為經而思議之 便隔膜了
總之如來顯示此經 為發菩提心的一條軌道
菩薩 摩訶薩 應如此降伏其心
善男信女 也應如此降伏其心 是決沒有差別的
【解釋】
佛告訴須菩提 假使有人誠誠懇懇學佛 研究金剛經
結果一輩子倒楣 為人輕賤
要深知 佛學是空道 自己要學只有放下 當然也有些人學佛反而發了財
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難 冤親債主會來討 要懂得歡喜消因果業障
不但學佛如此 信別的宗教也是一樣的 很多人說自己一輩子作好事
結果倒楣透頂 甚麼壞事都到他身上
歷史上司馬遷也懷疑這個問題 善人做好事 偏要倒楣
壞蛋個個好得很 身體又健康 精神又好又發財 又有辦法
這個世界上因果報應到那裡去了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 佛法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 六道輪迴上
佛法講的因果是講三世 認為生命是連續不斷的 不是只談現在這一生
佛在別的經典裡答覆過這個問題 有人問過佛說
為甚麼世界上有許多人做好事 結果卻那麼慘呢﹖
佛說因為他過去的惡業 還沒有報完 所以要先還這個惡報的債
他現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 那是將來或他生來世要去收帳的
講到三世因果 大家比較不容易相信 因為看不見的原故
其實很容易看 一個辦法 可不是神通啊 要返觀自照
只要看看我們自己一生的遭遇就差不多曉得了
我們中年所遭遇的環境 是年輕時候已經埋伏下的因
晚年所得的果 也就是年輕及中年自己所作所為的結果
把人生分三個階段
二十歲前當前生 二十到四十當這一生 四十到六十當後生
這個三世因果也差不多了
或者看近一點 昨天就是前生 今天就是現在生 明天就是來生
欲知前生事 今生受者是
這一生所遭遇的事 就是前生的果報
欲知來生事 今生作者是
佛法最難之處就是這個三世因果 六道輪迴 它承認生命是永恆的
但生命的現象則是變來變去的 就是三世因果 六道輪迴所起
易經也講因果 可是易經的因果 與三世不同
像代表儒家的孔孟學說 與代表道家的老莊學說 個個都談到因果的道理
金剛經本分 特別提出來 假使有人讀念持行這個經典
結果為別人輕賤 被人家看不起 就是笑你 甚至說現在科學的時代
最落伍的是學佛的人 落伍到極點 處處被人家輕賤 看不起
佛在此啟示大家要知道 以因果報應來講
是因為這個人先世的罪業 應該墮於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 即為消滅」
換句話說 將功折罪 抵那個罪 因為現在做好人 做好事
把過去生的業報減輕了 消滅了
而另外得一個果報 這一個果報太不容易了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徹大悟 要成佛
世間的福報已經不容易了 何況要想大徹大悟而成佛呢
金剛經現在告訴大家 要把過去 現在 自己身心的業報清理完了
開悟的那一點消息才會來 所以永嘉禪師說: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還須償宿債
我們人生在世 一切的因果和遭遇 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結果
所以金剛經本分 大家不要輕易的看過去了
這是反轉來告訴我們 要如何修持才有結果
必須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業報 智慧才能啟發
過去生的業報沒有消減 智慧是啟發不了的 因為還在受罪
所以不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會大徹大悟
接著下面佛自己舉一個例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只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
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釋迦牟尼佛報告自己的經過
回憶過去無量無數時劫 曾跟隨那由他諸佛修持
那由他是無量數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第一次開悟時的老師是然燈佛 佛在然燈佛那個時候
發心學佛 可是他中間經過的善知識 名師 共有八百四千萬億那麼多的佛
每一個佛前面他都去學 而且供養過
甚麼叫供養呢﹖
像孝順父母一樣的孝順師長 衣服 飲食 臥具 湯藥 四事供養
佛說他都供養承事 他曾經都替他們做過事 做過弟子
只要碰見一位善知識 自己絕對不敢放逸 沒有空過的
換句話說 總要學一點回來的 佛講的這幾句話 就是說
自己的求學精神 勤勞而精進 謙虛而向學
處處受教 積沙成塔 造因成就佛果
現在釋迦牟尼佛本人 說出來這個道理 說假使有一個人 在後來末法的時代
能夠抓住這部經的要點 受持讀誦 他所得的功德
比我當年供養幾千萬億佛的功德還要大 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所比不上
乃至用算盤 電腦 算都算不出來功德有多大
換句話說 我們現在拿著這本經在研究 所有的成果 所得的功德
比釋迦牟尼佛過去所有的功德還要來得大
他是這樣鼓勵我們
佛告訴須菩提說 未來世上 有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 所得功德之大
他說啊 我都不敢講出來 我怕講出來以後 有人聽了會狂亂發瘋
甚至於對佛法都不相信了 覺得牛吹得那麼大 沒有這回事
所以佛說 不敢說 說了有人會不相信的 會懷疑的 會發瘋的
這個金剛經的經義不可思議 不要以為金剛經文字看懂了
就以為懂了金剛經 它一層一層道理多得很
「當知是經義」
義是道理 這個理不可思議 不是知識範圍所能想像的 要生出妙智慧
因此 這個經的果報 功德的果報 是不可思議果報
在佛學上說 我們生命的延續 就是一個業識的作用
業識是佛經專有名辭
首先了解佛學上叫「業」
業不是罪 業是一股習慣性的力量 這股力量
包括了善的 叫善業 惡的 叫惡業
就是佛經上講的業報 像造業 作業這些名辭 都出於佛經
譬如我們有些小動作 有些人喜歡抓抓耳朵呀 或者抓抓頭呀
這個習慣 沒有甚麼意識 無意識自然做出這些動作 就是習慣的力量
無意識又是甚麼呢﹖
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 在佛學上是第六意識背後的一面
譬如 世俗話流行的第六感呀 靈感呀 都屬於第六意識的範圍
超過了第六意識 有一個東西 就是我們的業識
我們活著自然有觸覺的感受 這是業識
這個業識屬於第六意識的最後面 是第七八識的範圍
現在心理學就很難解釋 還在研究中
人生壽命的長短 身體的好壞 甚至於應該生那一種病
或者環境上應該有那一種遭遇 都是這個業識的作用
業識分析起來非常麻煩 但是 我們至少有一個了解
我們坐在這裡活著的人 是身體在這裡起作用
渾身每一個細胞都是由於業識作用而存在 而活著
所以上一分
佛講身布施 身布施很難 因為業識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業識茫茫 靜不下來 如果真能智慧的力量 心理的作用
克服了這個業識茫茫 把身體的感覺放下來 當然大徹大悟
就算不大徹大悟 也可以小徹小悟吧
所以佛在前面講的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那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生命中 昨天 今天 明天 去年 今年 明年 年輕 中年 老年
業識的因果連續不斷 學佛的經常有一句話 回頭是岸
但岸在那裡啊﹖
茫茫無岸可回頭 苦海茫茫 回頭是岸
這一句話大家經常說 卻沒有去想岸在那裡﹖
岸就在回頭那裡 就是因為回不了頭
所以我們大家要做功夫 才能登彼岸
回頭是岸
這句話就是告訴 岸在甚麼地方了
岸是甚麼呢﹖是廣闊是空靈
到達了回頭是岸的時候是怎麼樣的情況呢﹖
金剛經的一句話:
「此法無實無虛」
說它空的也不對 說它有也不對 到這個境界你就找到了岸
假使不曉得回頭本身就是岸 那就是業識奔馳相續流 茫茫無岸可回頭
我們眾生 都在茫茫苦海裡頭翻翻滾滾
要怎麼樣才真得解脫﹖怎麼樣才真得道呢﹖
「但了無心當下休」
當下無心 無心不是沒有念頭啊 說它是念頭
把它壓下去也是不對的
記住金剛經說一句話
無所住心 此法無實無虛
大致上說來 對真正的修行 可以找到一點眉目了 方法 著力點
最後的結論也就是金剛經本分的原文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果報到達甚麼不可思議﹖
可以使你成佛 這是成佛的捷路
金剛經已經講到十六分很精采可說是登峰造極
證得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要消業障 了因果 進一步受持讀誦此經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莊嚴淨土現
後半段十六分 都是談莊嚴淨土 境界
經義甚深 不可推測 果報甚重 不可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