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 012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初日分:晨。
中日分:午。
後日分:晚。
上乘者說:獨了生死 不度眾生謂之小乘
緣覺之人---半為人 半為己 謂之中乘
菩薩普渡一切 謂之大乘
最上乘者 ---兼菩薩而載度之佛乘也
荷擔---背負為荷 在肩為擔
言無上菩提 至重難任 一旦道由人宏 毅然以身承任 所以成就大功德也

100_8007

【分解】
前分說的忍辱捨身 皆是破我執
我執破後 更須悟般若之理 非徙忍辱捨身也
若祗知忍辱捨身 而不能受持經典 還是識情用事 於真性並無相與
若能忍辱捨身 又能受持經典 悟澈二執之非
二我俱遣 則所得法性之功德 即不可思議矣

100_8009

【概論】
前分 言持經成就功德
本分 復用較量法(此是第四次福慧相較)用等於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於
仍不如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之福 
換一句話說 持經勝於身命布施 意在顯明般若無住之功
並點出經為大乘 若住我人等見 即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如何說呢? 
因為*相分*為小乘說法 *見分*為大乘說法
相分是人我相 見分是法我相 
樂小法者 析空破相 殊不知見分猶存也
有此見分未破 法我執仍在
有法我執 即未深解般若之理 未達般若真際
自利尚不能 何能利他
所以說 著四見 樂小法之人 即不能於此經為人解說
復又推尊此經 有如來全身
勉許人 不必徒事外貌供養
但持此經 以明其心 就能達到至誠無妄的境界
因為若能持此經 供養其心 則心即是佛 何必身外覓佛
如來只在自己心中耳

100_8010

【解釋】
甚麼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是印度的習慣
印度一年分三季 以四個月做一季 也是一年十二個月
佛經上講時間 一天分三時 就是三個階段
初日分就是上午 中日分就是中午 後日分就是下午
這三句話其實就是一天
 以身布施很難啊 譬如我們現在輸血給人家
或者把眼角膜捐給人家了 有人受傷 需要一塊皮去補
把自己身上割一塊去幫他等等 都是身布施
另外媽媽生孩子 父母帶孩子也可以說是身布施
其實嚴格講起來 這不算布施 因為父母的愛兒女
是基於自己私心的愛 又如你愛一個人 願意為他服務
算不算布施呢﹖這是布施的行為而已
實際上 這是自己的疑心 貪嗔疑慢疑的疑 愚疑的疑
引用龔定庵的兩句詩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真布施是舍掉自己捨不得的 是一種自我犧牲
譬如說只有砍掉我的膀子 才能夠治好你 我願意砍掉給你
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 這是布施
所以以身布施 非常難
  為甚麼本分提到身布施呢﹖
大凡人生在世 有兩件事情最難布施
第一件是錢財 講一句笑話  錢 錢 錢 命相連 
這個錢真是與生命一樣要緊
所以錢財很難布施 但是等到要命的時候
絕對慷慨的把錢財付出去 只要保命就好了
 第二件是身布施難 最難布施的是「我」
佛現在講 假使有一個人 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甚麼是恆河沙等身布施﹖
我們一個身子犧牲了 算是一個身體布施 自己死了以後
再來投胎 那個身子再來布施 生生世世都拿生命來布施
犧牲自己 為社會為眾生 這是以恆河沙那麼多的生命來作布施
犧牲不只一次 犧牲像恆河沙那麼多次數
這是講生命的布施

100_8011

再來講時間 連續的布施 投胎再來 又來還是為眾生再布施
再來還是布施 經過百千萬億那麼多的劫數 都是以身布施
行菩薩道 這個功德你說有多大
世界上很多不是佛教徒的人 包掛社會人士 殺身成仁 所行的真是菩薩道
最後他犧牲了 這個就是活菩薩 在危難的時候 沒有考慮到自己
真正學佛 以身布施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學佛要了解布施之難 真布施須要真放下
本分這裡談以身布施 這樣一個人 無始劫來以身布施
這個功德當然很大 佛又繼續說
假使有一個人 拿自己的生命布施 經過無窮無數的時間
只有布施 不要求收回來 這個人福報很大
如果有一個人 學了金剛經的法門以後 做到「信心不逆」
徹底相信金剛般若波羅密大智慧的自性自度的道理
信得過自心自性 光信還不行 要信心不逆 沒有違背
這個人的福德超過前面以身布施的福德

信心不逆是很難的 許多人佛學的道理了解很多 但在行為上
做人做事上 會與佛法相反 是違逆
譬如說勸人家勸的比唱的還好聽 唉呀 放下 看開一點……
他自己放不放得開﹖他就看不開了 這就是信心有逆
要做到信心不逆 不是理論而是絕對的信心 這樣去修行
那麼這個人所得的福報 超過前面所講的專門以布施為功德的人
更何況還有人對金剛經的佛法 廣事宣揚
乃至古代沒有印刷 只有抄寫 受持 接受了
照這樣修持 每天讀誦 為人家解說這個道理
這個福報比前 面的還要大

100_8013

金剛經這個經典的本身 有 不可思議 
想像不到  不可稱量  沒有辦法去量一下有幾斤重或者多長
總而言之 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本分此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這一個經典的內涵 是為了真正發大乘心 大菩薩道的人說的
也是為最上上乘 不是普通智慧的人 而說的經典
佛說假使有人能夠受持讀誦 當然 我們不一定是上上智
可是 能夠接受 讀誦研究這個經典
 廣為人說  普遍向人家宣揚的話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佛 完全知道這個人 佛可以給大家證明 他完全可以看得見
完全可以了解這個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 不可稱 無有邊 不可思議功德
他說 這樣的人 不久的將來 都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

甚麼理由呢﹖
【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說這樣的人 他就等於佛 他有責任感 把佛法的這個擔子挑起來
所以 他就有這樣大的智慧 這樣大的福德
只要發這樣大的心 肯挑這樣大的擔子 就有這個功德 有這個智慧
荷擔甚麼呢﹖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普通話叫做大徹大悟
他說挑負了這個擔子 自然有一天會大徹大悟

100_8014

在楞伽經裡 把人的根性分類五種
有些人天生走小乘路子 喜歡修小乘法
教他修大乘菩薩道 最上乘的法 他不能接受 也無法接受
學佛法也是一樣 雖不是智商的問題 但是他的根器發心
喜歡走小的路子 弄點功夫啊 打打坐啊 打坐眼睛裡看到光啊
聽個聲音啊 那裡氣跳啊 ....等等 這些就是所謂樂小法者
這種人的觀念思想 已經落在我見 人見 眾生見 壽者見
他們一切只是為「我」 希望在人中做個了不起的人
而且希望自己活得長壽健康 希望自己不死
至於大乘的法門 如何見性成佛 朝聞道夕死可也 他們根本不予理會
所以 佛說這些樂小法的人
對於這個經典所講的真義 沒有辦法聽受 沒有辦法讀誦
更不會弘揚 為人解說

佛說的這本金剛經 始終講這個經怎麼重要怎麼重要
現在告訴須菩提 在在處處 隨便在甚麼地方
只要有金剛經這本經典所在 不管世間的人 乃至天上的神
乃至阿修羅 魔王 魔鬼 都自然應該供養這個經典
有這本經擺在那個地方 等於有個佛塔在那裡
大家自然都應該供養 應該恭敬 頂禮 乃至拿香花供養它

金剛經翻譯的特殊 說法特殊 他講的第一重點 信心不逆 
他講一切相不住 一切心放下 就可以到家
可是人信不過 做不到 儘管嘴裡講可以放下
事情到來一點都看不開 更放不下

100_8015

人生大多是  看得破 忍不過 想得到 做不來 
這就是信心有逆
第二個重點就是敢為佛法挑擔子 荷擔如來正法
挑大乘法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在滔滔濁世中 要有這樣的精神
要頂天立地的站起來 為人類的文化 為眾生的慧命
而生存 而奮鬥 這樣的精神需要無比的忍辱 無比的犧牲
所以要懂得忍辱度 要懂得布施度,這就是重點
佛講到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修行功夫已經接近 究竟到 成佛究竟
講給智慧大開 上智慧者
能弘揚經典
以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之使命

100_80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羊*笑彌勒* 的頭像
    小羊*笑彌勒*

    ○ ○ ○ ○ ○ ○ ○ ○ ○ ○ 小 羊 ○ ○ ○ ○ ○ ○ ○ ○ ○ ○

    小羊*笑彌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