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_7678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
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
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100_8001.JPG

深解義趣----深解:心中大悟的意思 異趣:就是義理旨趣(理解宗旨和意義)
慧眼--- 聖人之心有七竅 一聞千悟 此智慧眼也
信解受持---心無所疑 堅信了然領悟而持行也
如是--- 所言深合佛理 即可之意也
不驚 不怖 不畏---驚:駭其言之過也 怖:恐其道之高也 畏:怯其行之難也。
忍辱--- 內心含容謂之忍 外境橫逆謂之辱
忍辱有三種

(一)生忍
此是分別心忍受 即人對我 雖無禮相加 我要忍受
(二)法忍

菩薩行一切度生事 不生疲倦厭煩也
(三)無生法忍

不見生忍 不見法忍 忍知不生不滅的真法性
昔、身體---昔:指前生而言
歌利王---是梵語 意思就是極惡之君
五百世---就是五百生
忍辱仙人---就是指如來佛 在前五百生 成仙的時候 一個仙人的名號

100_8002.JPG

【分解】
離相者---離一切幻相也 
世間一切相 皆是幻化之相 
凡夫不知此幻相虛而不實 所以執著取捨 處處為虛妄相所惑 
妄境時時薰妄心 真性為外塵相所遮蔽 終日為環境所轉
因起惑而造業 因造業而受苦 長劫輪迴 無有休息 
若能離相 不為相所惑 則無執著取捨矣
既無執著取捨 塵相空矣 內心不出 外塵不入 則動靜不生矣 
動靜不生則寂矣 
所云寂滅者 初伏外塵 次盡內根 根塵雙脫 先破人我
更進一層 又破法我 覺所覺之相亦離
再進一層 俱空不生 空所空之相亦亡 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矣

100_8003.JPG

【概論】
本分 因須菩提到此時 聞經深解
已領悟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的道理
感從中來 涕淚悲泣 讚嘆了一聲希有世尊
在本經第二分 也讚嘆了一聲**希有世尊**
第二分的讚嘆

是讚嘆如來佛 在日用尋常起居坐臥之間
無非是指示般若真心

本分的讚嘆 是讚嘆如來佛指示般若妙用 如深入九重
就好比一重房屋 從前僅從外面看得規模壯麗  
現在已由 正門進到此房屋的堂廳了
如來佛 也因須菩提 已悟有相皆妄見 非相即見如來的密義
所以即勉以要做力行的工夫
力行又不外六波羅蜜(就是智慧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六度)
而六波羅蜜之中 以智慧最難得寶貴  
所以先舉第一波羅蜜 意在有智慧 而後可行其餘五波羅蜜
復又舉忍辱波羅蜜 不言其他。
因為忍辱這一度最難行 並引出自己的故事來證明(故事列附言內)
表明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非空空說心也
要必如支解之慘 五百世之辱 寂然不動 纔是正定
因為忍辱不到此 終是妄相不滅 忍辱未到此
而覺有驚 怖 畏 的心 便是信心不堅
所以又以本身 行忍辱無四以勉之
並點明經文 若菩薩有我人等相 即非菩薩的意思 
又以前各分 屢言福德 此分獨言功德 蓋功成果滿 福不足道也

100_8004.JPG

【附言】
般若---譯為妙智慧 但是般若分開來說 有種種分類 
文字般若 觀照般若 實相般若
本分「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兩句

即包含此三種般若
聞說是經者---即為文字般若
深解義趣者---即由觀照般若
深達實相般若也
如來前生 被歌利王分割身體的故事
是這樣的:有一天歌利王帶了眾妃宮女 到山中去打獵
因疲倦在山中休息 就打了磕睡 等到睡醒了
一看所帶的眾妃宮女 都不在眼前
乃進山尋找 看見一座山洞 那些眾妃宮女 都在洞前聽僧人說法 
歌利王大怒 指責僧人曰:汝如何在此勾引婦女? 
僧人答曰:我實無慾
王又詰曰 汝如何尚說見色無慾乎?
僧人曰:持戒耳 王又曰何為持戒?
僧人曰:忍辱也 王聽到忍辱 怒而拔刀
向僧人砍去 問汝痛乎?僧人曰:實不痛
王益怒 將僧人身體 節節分解 問汝恨我乎?
僧人曰:既無我何來怒恨 這個時候 四天王震怒
一時狂風大起走石飛沙 天龍八部 齊來護法
僧人被分解之肢體 已完好如故
王大恐懼 長跪於僧人之前 哀請饒恕
僧人當即代求天赦 一時天霽如初
王亦回心 發願向善 僧人亦發願曰:若得成佛 我當先度汝
歌利即後五百世釋迦誕生時之憍陳如也 
按憍陳如--- 亦名阿若憍陳如 生於中印度迦毗羅城之婆羅門種族
長於卜術 釋迦誕生的時候 曾召為卜課 以後釋迦出家
苦修於尼連禪河畔山中 時憍陳如實為隨侍五弟子中之一人 
住色布施---是心取相
住法布施---是取法相
不住法布施---則不取法 亦不取非法 
不取法則無實 不取非法則無虛 如是布施 則正覺圓明 無復障礙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是言覺之至也 
布施 設稍有住 即我人等四相未忘 而與眾生結憎愛緣矣 
如是則互為父母子孫 冤家債主 百劫千生 恩怨莫釋 輪迴生死那有了期 
所以如來教行布施 決不可住相 就是正為這個緣故

100_8005.JPG

【解釋】
下集待續....

10603249_806967729325054_3681707923646974677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羊*笑彌勒* 的頭像
    小羊*笑彌勒*

    ○ ○ ○ ○ ○ ○ ○ ○ ○ ○ 小 羊 ○ ○ ○ ○ ○ ○ ○ ○ ○ ○

    小羊*笑彌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