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 012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布施:佛法六度之一 分三種:
(一)財施 財施是外物的
(二)法施(精進不倦 禪定不差機 智慧不顛倒 說法 謂法施)
(三)無畏施(凡人在驚恐畏怖之中 我力所能及的地方 義行不避艱難
就要去救他 即謂之無畏施)
虛空:太虛之中 無有纖豪隔礙 蕩然空朗 非心思可能度量也

照片 006

【分解】
昭明太子的標題叫做妙行無住分
妙行無住的行不是走路 是講修行 妙行修佛法的意思
妙行者 無能行 無所行 所謂行無所行 雖行而不著於行也
第七識就是一個行字 有所行就不能無住
有所住就不能清淨本然 週遍法界
所以這行而無行 住而無住的妙理 非九地十地菩薩 不能知其奧妙
故四禪四定 都不能脫離這個陰之苦
今言妙行無住者 就是說的不著相布施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住相就是住虛妄 若不住相 就不為妄境所動 不為妄境所動
則不生不滅 清淨本然之體 迥然獨露矣 此不住之住
才是真妙行也

三輪體空 之六度萬行 含括了佛菩薩的一切功德行
成就了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
然一切布施不過六塵 因緣促成
當今現實功利社會嚴重 宗教當然或多或少受影響...
布施大多有為法居多 施者要回報更多
討人情 造成受施者壓力與困擾
如果大家能轉念 以無為心 無住相布施
施者忘恩不求回報 受者不忘感恩
受者有辦法助人能以無為心隨因緣幫助不相識人 承承循環
如此沒有人情包袱 社會更溫馨 三輪體空才能更落實
付出無所求 心就能很平靜 同時還能感恩受者因緣合成時
就是心境轉化超越了
也就是無我相 無人相 無物質量的相 圓滿 三輪體空

照片 017

【概論】
本分 說住心的方法 無所住者 內不住我 外不住人
中不住所施之物之三論體空布施
如同鏡子照物一般 隨來就應 隨去隨了 要在離眾生的塵相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就是六塵
為什麼單單先言布施 要不著相呢?因為佛法 有六度
一是施 二是持戒 三是忍辱 四是精進 五是禪定 六是智慧
布施度貪慳 持戒度淫邪 忍辱度嗔恚 精進度懈怠 禪定度散亂
智慧度愚癡
世上好的事 是慈善 但是慈善 應以布施為先
所以布施 實為六度中之第一行
有此存心 對人可行施捨 對自己可戒貪慳
不過菩薩行布施 要不著相 因為著了相
就會落一個眼悅色 耳樂聲 鼻臭香 舌甘味 身觸慾
及法(法即指心言)有較量分別的處境
還是一個自性的眾生 有此貪著 便昧了菩提的本覺
為什麼先言色 因為眼根色業為尤重也
如來佛 又恐後世修行的人生疑心
說布施原來是為求福 若不住相 就是空 何以有福?
所以又言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更大
總而言之 就是說菩薩布施 初雖專為求福德
但是若求福之心著相 福德雖有 卻不大
若是超越離相 則福德就不可思量 並且說這個不可量的福德
好似十方虛空式的 不可思量之大
(自東看皆是西 自南看皆是北 上看皆是下 自下看皆是上
東西南北是人定的名稱 實則無中無邊 就是六根圓通
四虛無礙的意思)

100_7738

【解釋】
這章佛告訴須菩提內布施的法門
復次 白話文就是其次的 次一等的告訴你
第一等的 佛前章就開章明意講須菩提問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
佛就告訴他 就是這樣住 就是這樣降服其心 這是第一義
禪宗後來流行一句話---放下 這個話就是布施 一切丟開
人生最難的就是丟開 真丟開了就是真放下 放下是屬於內布施
達到了內布施就有成就 就可以成道

無所住
佛告訴須菩提: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麼修﹖菩薩於法應無所住
就是重點這一句話
當下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 心隨時在空的境界上 就已經錯了
住在空上 比如說此心住在光明上 或住在氣脈上 都錯了
因為那不是無所住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甚麼叫修行﹖
念念皆空放 隨時丟 物來則應 去不留心中不存處處行於布施
隨時隨地無所住

不住色
甚麼是色色法在佛學裡 分為有表色 無表色 極微色 極迥色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 青 黃 藍 白 黑
以及長 短 高 矮...等是可以表示出來的
就連地 水 火 風 物質世界的東西包括我們肉體 都可以表示出來

「無表色」是屬於精神方面的 是抽象的 沒有辦法表示
「極微色」 等於現在講原子 核子 微小到幾乎看不見的程度
經由科學儀器還可以看得出來 故稱為極微色
「極迥色」 遠大的很 延伸到銀河系統那一邊的 包括
了整個宇宙中間的這一些東西 稱之為極迥色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 不要有對象的觀念

佛再曰:須菩提乎菩薩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 應該不著相布施
不著相布施 就是要六根清淨 離開色 聲 香 味 觸 法(心)
的六塵相
(施者忘施 受者忘受 並要忘所施之物 似此施空 受空 物空
謂之三輪體空)

澄清湖 004

 

三輪體空布施

佛學有一個名稱 叫做「三輪體空 輪者不是車子的輪子 

輪是形容詞 指三個部分 就是施者 受者 施事
這就是講布施的重要 金剛經現在開始講般若了
般若的第一個眷屬 就是布施 這一章已經開始要講布施
先說明三輪體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種
第一種財施是外物的 像金錢財物等布施 這叫外布施
第二種法施是精神的 如知識的傳授 智慧的啟發
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 都是精神的布施 這種屬於內布施
第三種是無畏布施 如救苦救難等 不管是那一種布施
施者應該抱持無施的心態 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情
來服務奉獻 這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必須要做到施者無此念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受者也空 施事也空 看到人家可憐生取悲情 布施了就忘掉
忘記了誰接受我的布施 做完了以後 事如春夢了無痕
無施者 無受者 也無施事 自然相不生就不執著
這才是佛法布施的真精神
布施善行的福德 叫做人天福德 是小果報 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
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 金剛經專講福德 重點在福德 不在功德
甚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
悟道 成道 就是把福德轉為福德性 後面會講出來
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所謂智慧的成就
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要會轉化

佛又曰 須菩提乎 菩薩應該不住相布施 是什麼緣故呢﹖
不住色布施」 是不住於這個色身上面 一切都放下身體也放下
因為著相布施 是局於有相 實在眾生之相 等一微塵
縱能獲福 是不久遠 若不著相布施 能夠三輪體空
就無相可住 如此無住相的福 其福德就不可思量

澄清湖 005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人打坐有經驗 坐得好的時候 突然一陣檀香味來了
其實並無檀香味 可是確聞到了當我們坐得好
內部發出一種的時候 如果自認功德無量 聞到菩薩的香味
如此就住香了 那就不對 要應無所住 趕快放下
香味會聞到是內在定境到了極點
人體內部清淨光明就會發出香味來
菩薩境界是內觸妙樂 觸是身體的感受
但是一個真正學大乘佛法的人 是不應該住於內觸妙樂的境界
是要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香味觸」這個很重要 真坐得好的時候 不願下坐
初學靜坐的兩腿發麻難過 坐得好的人 功夫夠了兩腿舒服快樂
快樂得讓人不願意把腿放下來 這叫菩薩內觸妙樂
身體內在奇妙的接觸到從未有過的快樂
菩薩的戒律 不準入這種定 因為耽著這種禪定 就不肯去度眾生了
誰都願意享受內觸妙樂會影響渡眾宏法
是意識境界 是屬於觀念 思想 精神方面
如果自己心裡還住有個空空洞洞清清淨淨 就已經落在法上
所以把身體外面的一切丟完空完了 再把意識方面的也丟下了
這才叫做真學佛 也就是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佛又曰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澄清湖 006

功德和福德大不同
佛說一個修大乘菩薩的人 能夠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有不可思量大
福德不是功德啊
功德是積功累德 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來的 德者澤也
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 功力到了所得的成果 就是德
福德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 文學上稱鴻福 是世間法
另一種是所謂清福 出世間法 清福比鴻福還難
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難 一般世間上的人 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時
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 所謂蠻可憐的 這是著相的關係
因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 不能體會寂無所寂的樂
人能平安無事 清清淨淨 一日無事小神仙 就是究竟的福報
人世間甚麼福最大 答案當然是成佛 超凡入聖
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 更不是迷信 要一切都放下了
才能夠達到智慧的成就
功德如同清靜經說上德不德及莊子南華經德充符化為殘德 無為功德
福德如同 下德執德 執著有為有漏福德
能不住相布施 福德自然化為功德
所以佛告訴須菩提 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 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
這個福報太大了 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 沒辦法思 不能思想它
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澄清湖 007

佛又曰 須菩提乎
你說東方那個樣子無邊際虛空 可以心思度量否﹖
須菩提答曰 世尊 不可思量
佛又曰 須菩提 乎你說南西北方 同東南東北 西南西北
合上下為十方的虛空 那個樣子無邊際 可以心思度量否﹖
須菩提答曰 世尊 不可思量
東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 六合虛空 大的可思量
在此講方位 也可以解釋十方佛無邊無盡
金剛經這裡為甚麼先提東方虛空 為何不像阿彌陀經先提西方
藥師經 金剛經都是先提東方 講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
講大光明法只提南方不提北方 所以學佛研究佛法 這些都值得深思
東方是所謂生氣方 所以要求長生 長壽 就要念東方琉璃光世界
藥師如來 藥師佛是東方世界的佛國
西方世界是講歸宿的 東方世界是談生法的 生生不已
顯教的經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 要讓大家去研究
學佛修持 先要有東方的生機 生命之機 氣脈發動 色身轉化
才能得定 才能得到妙樂 達成妙行無住

澄清湖 009

阿彌陀經要念西方
日落西山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趕快打主意 歸鄉吧
念念西方 佛學裡頭 這些都有其真理
佛又曰 須菩提 乎 菩薩應該照前章說我善護念 善付囑之教
如是降伏其心 如是常住其心 再不必另求住心也
禪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剛經 就是走的一切*無所住*這個法門
這就是大乘佛法最基礎的修法 也是最究竟的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就是這樣去修
第二個要點告訴我們 真修到無所住 就是福德成就
功德和福德就無分別相
學佛要兩筆資本 就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 ----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就是佛境界
有些人有福報 又有錢又有富貴功名 但卻沒有智慧
有些人智慧很高 窮得要死 世間福報不好
佛境界就是福德與智慧都圓滿 這叫作福慧雙修
智慧資糧圓滿了 福德資糧圓滿了 就成佛
佛經談到*皈依佛兩足尊*
兩足就是----智慧具足 福德具足
金剛經告訴我們 真正的福德要怎樣修呢﹖
就是不住相布施

澄清湖 0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羊*笑彌勒* 的頭像
    小羊*笑彌勒*

    ○ ○ ○ ○ ○ ○ ○ ○ ○ ○ 小 羊 ○ ○ ○ ○ ○ ○ ○ ○ ○ ○

    小羊*笑彌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