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
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摩訶:廣大之意 摩訶薩是菩薩中具大覺性者
古代也有將菩薩翻成「大士」或者「開士」表示是開悟的人
摩訶薩是唐宋以後念名稱 真正梵文發音是馬哈 訶字念成哈字
無餘涅槃-----謂不留一毫生滅妄相 就是大涅槃也
學大乘佛法的人 沒有先考慮自己學佛是要成就 好去幫助眾生
救度他們 使他們進入沒有煩惱 沒有痛苦 絕對快樂清淨的境界
這個境界就是「無餘涅槃」
涅槃----是覺性 本來無生無滅
涅槃是梵文音 有人翻譯成中文叫它寂滅 圓滿的清淨
涅槃經說常樂我淨的境界
心經上說的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滅度---滅 就是滅此妄相 度 就是復覺性 以明智慧 滅諸癡暗
譬如人患眼疾 經醫生治好 眼復光明醫生是治他的病
並沒另外給他光明 所以可知道 光明是眼所本有
障 是眼所本無 因為本無 所以無滅 因為本有 所以可照可度
我相---形跡也 執著形跡 心不虛空滯而不化 謂之相也
我相者凡自愛其身 終日營營 爭名奪利 為一身計又為子孫計
人相---凡分別爾汝見人勢利 攀援不已 見人萎弱嗔厭不已
嫉人之有 吝人之求 都是人相
眾生相--凡色受想行 計其和合 貪嗔癡愛 汨沒靈源
壽者相---凡焚香禱祝 為求福田 煉藥燒丹希望長生不老
【分解】
聲聞菩薩是小乘 緣覺菩薩是中乘 今言大乘者 是說大乘菩薩之法
聲聞悟四諦法 緣覺悟十二因緣法 大乘菩薩 悟行六度萬行法
宗門派別很多 今言正宗者 就是般若的甚深法
般若為諸佛之母 是最上乘之法 以顯示正宗
【概論】
本分 說降伏心的方法 如來佛要繼續前分 把須菩提所問的
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這兩件事 再細說明
不過祗說降而不說住 因為如是降 即如是住 就是能降伏其妄念心
住即在其心矣 所以如來佛說修行的人 有了妄念心
就不能常住菩提心 但是欲菩提心常住 就要離相
要離相 就要就環境中分別一切相
本分雖言降伏心的法子
然而又重在分別一切相及要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又本分不說善男子善女子 而說諸菩薩摩訶薩
是因為菩薩是已見道成道的弟子心體廣大
說明了付囑菩薩降心的方法
一般善男信女 也當然照這個付囑的降心方法
可以降伏其心 也就可以常住菩提心了
【解釋】
佛告須菩提說﹕諸菩薩 大菩薩 應照我如下說的方法
降伏其妄念心 方可常住菩提心
當你問怎麼樣安心時 就安心了 佛過了許久 看須菩提還是不完全懂
只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來講一講 把自己的心降伏下去
甚麼方法呢﹖他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一切有生命的東西謂之眾生 並不是單指人 佛法的精神要度一切眾生
一切兩個字是沒有範圍的 任何東西都在一切之內
講到眾生這名辭 植物及礦物那是眾生的依報 不是正報 依報是附屬的
如含羞草根裡頭有一水泡 人手的熱氣一接觸 水就下降
葉子就像怕羞一樣縮下去了 這是觸性 並不是情感 也不是知覺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就在當下 佛不在西天 就在自性清淨心裡
受塵染降心的方法 就是要離四相 若要離相 就應該分別一切相
現在後學把眾生的相統起來說有十二類
有色無色的眾生
除了胎生 卵生 濕生 化生四種之外
另有一種生命為「有色」 是有形像有物質可以看見的
另有一種生命是「無色」 不是我們所知 也看不見 可是它確實的存在
譬如說鬼吧 那是「無色」的生命 跟我們陰陽電子不同而已
活鬼稱為山魈 這個山魈 他是「若有色」「若無色」的眾生
他有時侯給你看見 有時侯不給你看見
有想無想的眾生
另有一類眾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覺
另有一類眾生是「若無想」沒有思想感覺
細分之下 有些生命沒有思想 沒有知覺 但有感覺
另有眾生是神的境界 照佛學的分類 神的類別太多了 小則分為三十多種
大則分為六十多種 再細分析下去 有幾百種
神也有他的等次
一類叫「非有想」 不是沒有想 但是看起來沒有想
譬如有些人在打坐 看他好像不知道 可是他又知道 真知道嗎﹖又不知道
其實 世界上還有更多種類的生命
不過佛法大致歸納為十二類
如卵生 (卵唯相生 指魚鳥龜蛇等類)
如胎生 (胎因情有 指人畜龍仙等類)
如溼生(溼以合感 指水中鱗介含蠢蠕動之類)
如化生(化以離應 指蚊蠅轉蛻飛行之類)
如有色(指休咎精明之類)
如無色(指空散消沈之類)
如有想(指神鬼精靈之類)
如無想(指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之類)
如非有想(指冬蟲夏草等類)
如非無想(指螟蛉土梟等類)
非有想非無想 《有人到達「非有想」「非無想」的修道境界
雖還沒達究竟 但已經到達了「非有想」「非無想」境界》
十二種的眾生妄心 皆非菩薩的真心
在人類這個生命的小宇宙裡 所有生物的生命現象 人都具備了
只是大家沒有仔細回想來分析自己罷了
再根據譚子化書的道理 人可以成仙 成佛 成鬼 成神
是可以脫化的 一切就看 自己的智慧了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說 世界上一切眾生之類
注意這個「之類」 佛把它歸成十二類生命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常樂 永遠如此 是一個極樂的世界
那才是「我」我們自己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們有生這個幾十年肉體
卵生 胎生 濕生 化生 會變去的我
那個真我才算淨土 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涅槃經說「常樂我淨」的境界
心經上說的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道家清靜經談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 既是真靜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在寂中求清靜法喜
涅槃分兩類「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
羅漢們得道 證得的是有餘依涅槃 餘的是習氣
他的習氣沒有變 所以轉胎一來 功名 富貴 美人 香車... 甚麼都要
這是羅漢自己剩餘的習氣 維摩經上叫做結習未除
無餘依涅槃是佛境界 是非常徹底的
如來我要統統滅消其業障 度他們 超脫輪迴六道
學佛要有這樣大的願力 要度盡一切眾生 使眾生解脫痛苦與煩惱
不生不死入於清淨無為之鄉
我雖然如此滅度 但是無限量無計數無邊際的一切眾生
實在沒有眾生得我滅度 這是什麼緣故呢﹖
何以故﹖
甚麼理由要如此呢﹖這是佛陀加重語氣
解脫是靠自己 不是靠他力 佛不過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訴我們
佛也只告訴我們解脫煩惱與痛苦的方法 要自己修持才行
因為眾生與菩薩 同具此菩提心 自性本有 現在滅其妄念心
佛來啟度歸清淨 原來就是還其本來所本俱有 自性自度之
佛陀教化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 內心裡並沒有說眾生是我度
這是佛的願力和胸襟 不居功 學佛先要學這個胸襟
雖幫助了千千萬萬人 心中沒有一念認為是自己的功勞
佛的境界謙退到極點 他要度盡了一切的眾生
而心胸中沒有絲毫教化人 度人之念 方能使別有所得
佛又曰 須菩提 乎﹗若他們有得我滅度的念頭
即執著我 人 眾生 壽者四相 還是自性中的眾生
尚未滅度無餘 自然不是菩薩 這個道理 就是未悟的菩薩還是眾生
已悟的菩薩 方是菩薩 實在自性自度 如來我並無功於他們
但他們也不可有得如來我滅度的念頭 如來是啟發其本性
若存此念頭 即執著四相 就不是菩薩
佛陀說 須菩提啊 學大乘菩薩道的人 心胸裡頭還有你 我 他..甚麼
這是世間法的作風 佛法沒有 給了就給了
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 船過水無痕一樣的忘掉它不執意
如果說故意把它忘掉 那就「即非菩薩」
因為還有個故意 天地生萬物 天地不佔有 不自私
道乃天下之公 道 不屬於誰的有緣份就拿去吧
金剛經中說到四相 相這個字 就是現象 文字上是現象
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 這些都是主觀成見
就是精神觀念上有個我 這都是因為心裡上的我相 也叫做法我見
這個法就是精神的我見 而分別出四相
這個四相是依根的 先由眼根而來 人的煩惱都因這四相而起
鳩摩羅什把它歸納起來叫做四相
玄奘法師的翻譯 還加三個 成為七相
這四相是人類眾生共通的 牢不可破的 頑固的主觀觀念
要把這個觀念破除掉 學佛就差不多了成功了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 做為學佛的人 先要把心胸願力放在前頭
能夠為眾生發願 不為自己 而是為大家去努力
因為要度眾生 但又沒有度眾生的本事 所以要努力
佛又說 完成學佛的這個願望 度完了眾生
自己並沒有覺得度了甚麼眾生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方法 也包括精神的生命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任何事情一做便息 無所住 應該無所住行於布施
真正的修持 初禪念住 二禪氣住 三禪脈住 四禪舍念清淨
得定者初禪念住 雜念妄想沒有了
二禪氣住 所謂打通氣脈 外表呼吸停掉了
三禪脈住 脈搏不跳動了 連心臟跳動都非常緩慢
四禪才是舍念清淨 整個的身心丟開了 沒有感受
但是要想達到氣住脈停的定境 必須先把自己身體上卵生 濕生
胎生化生等十二種類 整個變化了才行
就是儒家所講的變化氣質
假使我們這個色身沒有轉化而想修持得定是天方夜譚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是解脫 也是大解脫 一切事情
物來則應 物去返無 等於現在引磬一敲 下樓就是下樓當下不思
金剛經還是歸金剛經 自己還是自己 如此應無所住
這個叫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