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 所說菩薩與大家來啟發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
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是同 偕同大菩薩摩訶薩 一共是十萬人 大家聚集在一起
這是指參加法會的同體法眾 因為大家都已經證得法身理體 所以稱為同體


大菩薩 是指圓頓根機的菩薩 菩薩 是菩提薩埵的簡稱 菩提 是覺 薩埵 是有情
自己已經覺悟的有情 稱為菩提薩埵 能使一切法界的有情覺悟 也稱為菩薩薩埵
以大智慧上求佛覺 以大悲心下化有情 也稱為菩提薩埵
它可以分自利 利他 自他兩利三方面 來解釋菩薩薩埵的意思


菩薩有權教跟實教的分別
權教菩薩 雖然也修六度 但只是修事相上的六度
因為並沒有見空性 所以對行善還有執著 譬如說 布施的時候 有布施的相
持戒的時候 有持戒的相…… 因此不能稱為大菩薩 實教的菩薩 已經見性了
修的是六波羅蜜 能夠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所以在布施的時候 內不著能施的我相
外不著受施的人相 中不著所施的物相 這樣三輪體空 才能夠稱為大菩薩


大菩薩 還有其他的一些涵義在裡面譬如說
 第一個 有大根 這個根 是指善根 也就是已經於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
他不是這一世才種的 是無量劫以來 就已經在佛前種了無數的善根
第二個 具大智 就是具有大智慧 他明白一切因緣所生法 自性是空的
所以不會著在有邊 雖然自性是空的卻又能夠起一切行 所以不會落在空邊
這樣空有不二 空有雙融就不會落在空有兩邊 因此這裡的大智慧
就是指以真智了空 以俗智照有 以中智不落空有兩邊的智慧
第三個 信大法 這個大法 不是指一般我們所認知的法 而是相信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既然每一位眾生本來都具足圓覺,當然本來是成佛的
只是後來迷惑顛倒罷了 有這樣的信心 就是信大法
第四個 解大義了解圓覺一心 具足體 相 用三大之義
第五個 發大心 是發廣大平等的慈悲心 能看待一切眾生
就像看待自己一樣地普遍為他們與樂拔苦
第六  修大行  是修四攝  六波羅蜜行 自他兩利
第七  求大果 是一切的修行 念念都趣向無上菩提的果覺 我們有沒有求大果
就看自己每天迴向的內容是什麼?就知道有沒有求大果了
如果念念都迴向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話 就是求大果
第八  證大道  最後一定能夠證得無上菩提 具備這八大的 就稱為大菩薩


摩訶薩  摩訶 是大的意思 上面已經稱大菩薩 現在為什麼又加一個摩訶薩呢?
這是特別指十地上大菩薩中的大菩薩 因為文殊等十二位上首菩薩
都已經是等覺法身大士 都是位居十地以上的菩薩 所以稱為摩訶薩


十萬人  是指和他同行的眷屬 一共有十萬人
 只要是同心同德的人 和合地聚集在一起 就稱為俱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




 文殊師利菩薩  十二位上首菩薩中的第一位是文殊師利菩薩 為什麼稱為文殊師利呢?
意思是妙吉祥 因為在他出生的時候 有滿室的祥光 還出現種種的瑞相
所以大家就稱他妙吉祥 又因為他有深妙的智德 所以稱為妙德 在圓覺經裡面
他是發起眾 本經是圓頓大教 如果沒有深妙的智德 又怎麼能成為發起眾呢?
所以他為一切菩薩之首 又稱為妙首 文殊師利 是七佛之師 是古佛再來示現菩薩
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 教化眾生 古佛的名字叫什麼呢?叫龍種尊王佛
現在在那裡呢?現在正在北方 名號摩尼寶積佛 將來呢?未來成佛 號普現


 普賢菩薩 第二位 是普賢菩薩 什麼是普賢呢?行彌法界 德無不遍
曰普 住居等覺 隨心益物 曰賢 這是什麼意思呢?普 是普遍 是說行遍整個法界
德沒有不周遍的 這個稱為普 住居在等覺位 可以隨心念來利益群生 這個就稱為賢
所以 如果我們的功德力 能夠遍及整個法界 心念隨時都在利益眾生 也可以稱為普賢


文殊 表大智 普賢 表大行 為什麼文殊師利首為發起眾呢?就是要先有悟的智慧
有了這個智慧之後 才能夠起種種的妙行 所以接下來才是普賢菩薩
一個代表智慧 一個代表妙行 在你覺悟之後 才能起種種的正行 就是依悟起修的意思
這個悟 是悟到什麼呢?就是圓覺 每一個人都有圓覺真心 這個真心是沒有生滅的
我們要以這個因地心 作為修行的根本 它也是成佛的正因 以這個因地心來修行
才能夠真正證到圓覺 如果我們以生滅心來修行的話 那就是煮沙成飯
永遠不可能有什麼結果的 所以 有了智慧的攝持 起一切的妙行
才能夠契入這個圓覺的境界


 普眼菩薩 依照本經普眼章的法門修行 能夠見一切清淨周遍法界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這就是真普眼的境界 能夠普見一切法清淨
這個是大智普眼 能夠普見一切眾生成佛 這個是大悲普眼


 金剛藏菩薩 這個名字是從比喻來的 金剛又堅硬 又銳利 因為堅硬
所以沒有任何的東西可以破壞它  因為銳利 它又可以破壞一切
就用這個來比喻這位菩薩的智慧也是如此 煩惱不能侵害他 外魔不能擾動他 這就是堅
又能夠破除一切的障礙 斷除一切人的疑惑 所以是利 在本經中 他問了三個問題
眾生本來成佛 為什麼又有無明?如果無明眾生本有 為什麼如來又說眾生本來成佛?
如果眾生本來成佛 後來又起無明 那麼一切如來什麼時候又再生起一切煩惱呢?
這三個疑問 是幫我們眾生消除疑惑而問的 如果疑惑斷除
就能生起無量功德之藏 所以稱為金剛藏


彌勒菩薩  彌勒 翻譯成慈氏 是姓 他為什麼姓慈呢?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是說他過去遇到大慈如來 修慈心三昧 為了感念上師的恩德 所以就姓慈
第二個說法 是說他母親在懷孕的時候 就很有慈心 所以生下他之後 就以慈為姓
他本來的名字叫阿逸多 阿逸多 是無能勝的意思 就是沒有能夠勝過他的
那些方面沒有辦法勝過他呢?


第一個 是慈無能勝 他的慈心 是我們沒有辦法勝過他的
為什麼呢?因為他在深究生死的根源之後 發覺眾生之所以輪迴 是以貪愛為根本
因此發願以慈心救度眾生 所以他的慈心是沒有人能夠勝過他的 因為有願力的攝持
第二個 是德無能勝 我們知道彌勒菩薩是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 只要斷除最後一品的
生相無明 就能夠成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他的德也是沒有人能夠勝過他的


 清淨慧菩薩 清淨慧 就是清淨的智慧 他以清淨的智慧來觀照一切法 發覺一切法
就好像虛空一樣的無所有 我們在修證的法門當中 雖然有階位 因果等相 譬如說
先修十信位 再修三賢位 就是十住 十行 十迴向 然後再修十地 就是十聖位
最後再成就佛果 所以好像有信位 賢位 聖位 佛位等次第的差別
可是在清淨的智慧當中 是沒有這些差別的 就好像在夢中 我們生病 吃藥
等到醒過來之後 才發覺病 藥都不可得 就用這個來比喻 我們一切的修行
也好像在夢境裡面 生病 吃藥 所有階位 因果等等的差別 其實都只是接引眾生
所用的方便而已 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我們在修一切法門的時候不要執著
也不用想說成佛要三大阿僧衹劫 我要等到什麼時候?那你就是沒有清淨的智慧
如果我們能夠觀照一切法如虛空 一切的修行 一切的法門就好像虛空一樣的無所有
這樣以不執著一切的心來成就一切法 又不著一切法 才有清淨的智慧


 威德自在菩薩 就是有大威勢 能夠折伏魔軍 有大慈德 能夠攝受
救度眾生 像這樣折攝自在 就稱為威德自在


 辯音菩薩 為什麼稱為辯音菩薩?因為他具足四無礙辯 能以音聲而作佛事
請佛宣說二十五輪來饒益眾生 所以叫做辯音菩薩


什麼是四無礙辯呢?
第一個 是法無礙辯 就是對一切諸法的名 相 能夠知道 也能夠解說
第二個 是義無礙辯 對一切法它所含的義理 也都能夠知道 能夠解說
第三個 是辭無礙辯 是說這一切法的名相或義理 不論你用辭多少
       都可以說得清楚明白 沒有絲毫的障礙 譬如你可以用一個義理來演繹出
       很多的詞句 也可以用很少的辭句來顯現多重的義理 這就是辭無礙辯
第四個 是樂說法無礙 就是隨眾生心所好樂為他說法 那個好樂大法的
       就為他說大法,那個好樂小法的,你就為他說小法,不論什麼樣的根機
都能夠利益他 使他悟入 像這樣用智慧來緣境或應機 都沒有任何的滯礙
就稱為四無礙辯 這個緣境 是指法無礙辯和義無礙辯 它是緣一切法
對一切法的名相 還有一切法所含的義理 所以是緣外境一切法來說
第三個 辭無礙辯是用在什麼時候?就是用在為眾生解說的時候 不管是用辭多
還是用辭少 都能夠讓眾生聽得明白 第四個 樂說法無礙 是對不同根機的人
宣說他心所好樂的法 使他能悟入 能夠得到法益
所以第三和第四 是以應機來說的 因此 不管是緣境 還是應機
都沒有任何的滯礙 我們就稱為四無礙辯


 淨諸業障菩薩 一切眾生有三種障礙:
第一種 是惑障 第二種 是業障 第三種 是報障 就是起惑 造業 然後受報
因為迷惑顛倒 才會以為有我 有法 而起了種種的分別 執著 妄想 因此造了
種種的業 有了業就要受報 所以 如果不想受報的話 就不要造業
怎麼樣不造業?除非不迷惑顛倒 一切的迷惑顛倒都是以為有我 有法來的
一切法本來無我 但是我們不明白 才會起了我執 法執 起了我執
就有了我 人 眾生 壽者這迷識四相 起了法執 像小乘聲聞 緣覺等聖者
就有了證、悟、了、覺這迷智四相 都不能夠清淨一切的業障
所以 除非你破除四相 不管是迷識四相 還是迷智四相 也就是斷除我執跟法執
才能夠真正清淨一切的業障 這就是淨諸業障菩薩的表法




 普覺菩薩 普覺什麼呢?生死 涅槃都好像昨晚的一場夢而已 沒有生死可離
也沒有涅槃可證 都是昨晚的一場夢 都不是實有的 前面所說的種種過患已經遠離
四相也除了 但是還剩下作 止 任 滅四病 所以不能夠叫做普覺
要一直等到這四病都斷除了 才是真正的普覺


 圓覺菩薩 前面雖然說了這麼多 譬如:文殊 普賢章是接引上上根的人
普眼 金剛藏 彌勒 清淨慧章 是接引上根的人 威德自在 辯音 淨諸業障
普覺章 是接引中根的人 但是下根的人 還是很難契入
所以在圓覺章裡面 佛又開示方便 分上 中 下三期道場 就是上根的八十天
中根的一百天 下根的一百二十天 在這個期間之內專心用功 看可不可以剋期取證
像這樣使上 中 下三根的人 都能夠普歸圓覺 所以稱為圓覺
前面已經很圓滿地說明了信(第一章) 解(次五章) 行(次四章) 到這邊就是證
證什麼?證圓覺 所以這一章稱為圓覺 一開始就指出 圓覺 這個陀羅尼門
這是 從本起末  現在一切再回歸到圓覺 這是 攝末歸本  從開始就提出
圓覺這個陀羅尼門 到最後又回歸到圓覺這個法門 同時證入圓覺的境界
所以稱為圓覺章


 賢善首菩薩 為什麼稱為賢善首呢?就是既賢 且善 而為上首 所以稱為賢善首
賢 是調柔善順的意思 善呢?是隨順真理叫做善 所以 心地已經調柔 能夠隨順真理
就叫做賢善 那麼 怎麼樣才能做到賢善呢?必須藉助經教 藉助經教的內容
才能夠慢慢修到賢善的境界 賢善首菩薩在本經裡面 請佛為此經取名字
並且希望流通本經 以利益今後一切眾生 像這樣使經教流通
才算是賢善之首 所以稱為賢善首


 等而為上首  是等同前面的十一位法身大士 而為十萬菩薩眷屬的上首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與  是同的意思


 諸眷屬 就是十二位上首菩薩的同行眷屬 眷屬是什麼意思呢?
眷 是眷念 時時被上首菩薩所護念 就稱為眷 屬 是攝受歸屬
為這些上首菩薩所攝受 歸屬於上首菩薩 目的是什麼?是使他能夠走向正道
就是一路陪伴他走向正道 從初發心開始 一直到成就為止 都為這些上首菩薩所攝受歸屬


 皆入三昧 是大家一同進入法性三昧 這個三昧 就是神通大光明藏 也就是法性三昧
 皆入 為什麼大家都能夠同入這個法性三昧呢?
第一個 要靠佛力的加被才能夠入法性三昧 第二個 是這十二位上首菩薩見到佛入三昧
他們也入三昧 這些眷屬見到老師入三昧 他也跟著入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大家都同入三昧 在法性當中自然沒有凡聖的差別
所以是凡聖不二 身土不二 自他不二……這就叫做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平等  是不二的意思 同入法性三昧之中 這個法性之會 稱為法會 這時的眷屬
就是稱性之眾 外面顯現像是徒眾的樣子 可是內心的修行
都已經同證法性了 這個我們就稱為眷屬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羊*笑彌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