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_7678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DSCF1244

【分解】
領納在心為受 凡人對於外塵相 無論順逆境
但有愛憎之心 皆謂之受
即云順逆境一切不受 亦謂之受
但有生心動念之處 皆謂之受
若推尋受之根本 即是微細之我未忘
既通達無我法 無我則無受 能受之我已空
故曰不受
常恆不足為貪 貪求五欲之樂不休 謂之貪
貪求福德謂之貪 即貪求涅槃亦謂之貪
菩薩悟無我之後 不貪念五欲
不馳求福德 不趨向涅槃 故曰不貪

DSCF1246

【概論】
法非斷滅 而法又不可住
如來佛 復以菩薩用滿沙界的寶施為比喻
顯示無住行施的功德
因而告之曰:
若有人知一切無我 得成於忍 這種人 即是真菩薩
勝前菩薩布施功德
(此是第八次以七寶布施較量功德也)
是在教人 發菩提心之實在功行 既不可以相觀
又不可說相斷滅 此自有個真諦在
此分要在點破福德不可住 破學者之著有也

DSCF1248

【附言】
一切法 須要無我 人之不能無我 皆由於不能忍
不能忍 安能無我乎?
所以忍辱波羅蜜 要能忍能辱 直至不但忘辱 亦且忘忍
逆來順受 反加度脫 無我始得成矣
不能忍 安能無我 惟無我 所以得成於忍
此成佛精進堅強之本領 全經五千餘言
只疏此十字 是如來佛的精要語

DSCF1251

【解釋】
本分一講到重要的地方
佛就吩咐須菩提說 這個經功德怎麼大
前說幾次就是講本經的功德 受持讀誦 功德都非常大
到了本分這一段 又告訴須菩提 大乘菩薩們
已經明理見性的布施 不是前面所說的一般人們的七寶布施
我們大家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薩 是因地上的菩薩
等於憲法規定年滿十八歲的國民
都具備當選任何公務的資格一樣
一切眾生 只要具備靈性的 都是因地上的菩薩
成就了的菩薩 叫果地上的菩薩
 所以大家可以大膽的承認 自己就是菩薩
以菩薩戒來說 自殺是不準許的 連自己故意破壞自己的身體
也是犯菩薩戒的 等於出佛身上血
因為這個身體是菩薩身 不能隨便破壞
曾子在孝經上說「身體發膚 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是同樣的道理
孔子也告誡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明知道是危險的牆邊 偏要拿身體去靠 這就是不孝

DSCF1245

以佛法來講 也是犯菩薩戒 因為這個肉身不屬於你的
悟道以後 這個肉身就是肉身菩薩
換句話說 就是菩薩的肉身 菩薩就是得道的人 有道德的人
 現在說到菩薩要來布施 怎麼菩薩還要來布施呢﹖
其實連佛都還要布施 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許多地方
佛帶領一般弟子修行 學生中有眼睛看不見的
佛幫忙他做事情 那些弟子說 你老人家怎麼還來幫忙呢﹖
佛他說我也是要培養功德 他說一個人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
做好事是不分尊卑地位的 也沒有夠的時候
不要以為自己至高無上 崇高偉大 好像功德圓滿了
那就算成了佛 也已經不值錢了 這種佛我們可以把他拉下來
所以佛的偉大也就在此 永遠不斷的以身作則
不斷的善行培養功德 一切菩薩修持善果 修持功德
永遠都是無窮盡的

DSCF1247

禪宗的語錄 牛頭融禪師沒有悟道以前 在牛頭山入定
入定的時候 天人送食 吃飯也不須要自己做
到時間自然有天女來送食 又有百鳥銜花供養
當時還沒有悟道 只是入定而已
後來悟道以後 自己就不入定了 其實他二六時中都在定中
所以不在山上打坐 下來辦教育 帶領了很多人修持
通常有五百人跟他學 而他每天要走幾十裡路來回
背米 挑米 古代交通不便 米挑來給學生們吃 給徒弟們吃
 看了這樣的精神 我們曉得真正的學佛 要在行為上用功夫
一般學佛的人觀念錯誤 認為學佛可以偷懶 可以躲避
以為在學佛 萬事不管 這完全是錯誤的態度
不但不夠小乘 就是基本做人的行為都算錯誤的
我們看到金剛經上提出來 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七寶持用布施
而談到大乘菩薩們的發心

DSCF1249

菩薩們用充滿恆河沙那麼多珍寶財富布施
這個功德當然很大 而他自己本來已經是菩薩了 還要去做功德
假使有一個人所做的比這個菩薩所做的功德還要大
那是甚麼呢﹖
「若復有人 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於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一個真正果位的菩薩 知道做到 一切法本身無我
這是由般若經講唯識「一切法無自性」而來的
這一點需特別注意尤其研究法相 聽過唯識的 特別注意
 後代講唯識學常有一個很大的錯誤
就是把唯識學的一切法無自性的「性」字
同禪宗明心見性的「性」 當作是一回事
把觀念拉在一起 這可以說是毀謗 也可以說是愚蠢無知
這些人由於對見「性」一字的誤解
因而大罵華嚴宗 天台宗 禪宗等性宗的理論
認為明心見性可以成佛屬於外道
算是真常唯心論 認為是有個東西
佛法本來講空 怎麼有個東西呢﹖
佛經常有心與性兩個字 要特別小心注意的
譬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這個「心」字是借用的 是講我們意識思想活動的第六意識
的這個心 也是心理作用這個心

DSCF1251

 

有時候講的心純屬一個代號 代表了本體 實相般若那個境界
形而上那個體 有時用心來做代號 有時用性做代號
這是因為過去我們翻譯的工具上 遭遇用字困難的問題
必須要了解
而唯識所講的一切法無自性 是指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物及一切的理
它單獨的本身 沒有永遠存在的性能
也沒有單獨存在永遠不變的一個性質
 譬如我們剛才講天氣很悶熱 過一會下雨了
但是每一滴雨無自性 雨下來 碰到土地就流失了
千千萬萬點雨下到大海 下到大地 凝結起來又返本還原
所以它無單獨存在的自性 雨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
最後歸到一個水性對不對﹖也錯了
因為地 水  風也是一切法無自性 非空非有 不斷不常
所以佛法的最高處就在這個地方
現在提出來 唯識宗所講一切法無自性
也就是般若宗金剛經這裡所講 「一切法無我」的道理
這兩個是同一道理 只是不同表達的方法而已
所謂一切法 包括了世間的一切 及出世間的一切
甚至證得羅漢境界 菩薩境界 乃至於成了佛
證得無為涅槃之果 也都屬於一切之內
一切包含了一切 知道了一切法本身無我
並沒有告訴大家無我以後是空 只有告訴*無我*
至於無我以外有沒有真我﹖那是自己的事了

 

 

100_7754

金剛經從開始到這裡 它只有遮法 是教育的方法
就是把你的方法擋起來 否定了你 但是佛沒有告訴一個肯定的
沒有說甚麼才是對 佛沒有承認你 或肯定你那一個才是對
要怎麼樣來肯定
一切法無我 到了這個境界 懸崖撒手自肯承當
要自悟 自證 自肯
 關於自肯自證的問題 談到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的事
印度當時還是聯邦政府 幾十個國家 外加多種的外道
為了爭辯一個佛法哲學的問題 吵得不可開交
大家立了契約 失敗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
法師們已經沒法辯論時 剛好碰到玄奘法師去了
聽說這個中土和尚學生智慧很高 就請他做評判
玄奘那時還很年輕 就上高台主持 最後的問題是
既然證到了佛法 最後到達無我相
有一個相也不對 有一個知也不對 那麼如何叫做證得呢﹖
怎麼可以證明已經得道了呢﹖
玄奘法師就講了一句名言:「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這個事情就此做了結論 也保持住了印度當時的佛教

澄清湖 006

所以這個自證的部分 等於人喝水一樣 是涼是熱
只有自己知道﹔告訴大家 大家也不知道
這個問題回答得很妙
所以一個人知道一切法無我後 遮住了以後
既沒有說無我就是空 也沒有說無我以後有個真我
如此般若智慧的成就是要自己參悟的

知道了一切法無我 「得成於忍」怎麼樣叫忍﹖
這個忍在佛法修持裡是一個大境界
所謂講得定 是以小乘的範圍來講 修大小乘之果
都是以定來作基礎 學佛沒有進入定的境界 是沒有基礎的
不管在家出家 道理是一樣的 沒有基礎就只是一個普通學的人已
但是定本身並不一定就是佛法
至於大乘的佛法 則必須「得成於忍」
得忍與得定不同 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 才進入大乘的境界
無生法忍不能當作定來解釋
所以這個忍字 要再加研究才是

100_8064

金剛經的本身 六度成就中講過布施成就 但持戒成就不提
實際上布施的成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
全部經典都講般若成就 但是卻不提禪定成就
真正得了般若的成就 自然就是禪定
六度中間 ----布施 忍辱 般若 這三個成就到了
所謂持戒 精進 禪定自然都到了
關於這一點 研究金剛經要反覆去讀去深思 去參究
慢慢的就可以真懂了真實義
 講到得成於忍 前面佛自己說 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
被歌利王割截身體 沒有動過怨恨的心 只有慈悲的念
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 這是甚麼境界﹖
這是定 這是無生法忍 這也是般若 也就是悟的境界
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證的 金剛經的榜樣都擺在這裡

100_8227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 達到了無我的境界
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 當然 到達了無生法忍
還只是大乘菩薩初步 只是這時菩薩超過前面所譬喻的菩薩
也就是說 拿無量無數的七寶來布施 有相物質的布施
功德不如無相布施功德的萬分之一
 金剛經講到二十八分 差不多點題了 非常重要
把無生法忍的境界研究研究看 先不談求證 先在理論上找找看
佛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甚麼境界 其實佛說過了
佛開頭就說*善護念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無著無相*
由於善護 無著 無相 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 得成於忍
金剛經開頭佛就已經跟我們講了 他在傳法呀

100_8326

像佛說的 教大家怎麼樣修 有問題問他 答覆 那是說法
像我們現在講經 是根據佛菩薩們所說的加以討論 這個是講經
所以講經是講經 說法是說法
過去在中土大叢林 廟子裡 有說法堂 有講經堂 各處不同的
說法堂裡大和尚上堂 不帶書本 一個字都不用
就憑自己所證悟的 功夫的 智慧的經驗 隨便討論 這個叫說法
 金剛經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
是善護念 無住 由此而得成於忍 無生法忍
再舉一個禪宗公案張拙的故事來說明
唐末五代的時候 禪宗鼎盛 有一位在家人叫張拙
去見一個禪師問道 禪師問他叫甚麼名字﹖
回答說我叫張拙
禪師說 找個巧都找不到 那裡來個拙呀
當下他就悟道了 就那麼快 言下頓悟 這一句話就悟道了
他悟得一切法無我了嘛 得成於忍
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  涅槃生死等空花

100_8338

「光明寂照遍河沙」 這是講體
一切眾生同一本性 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淨 無相
寂照不是真常唯心 那是形容詞 遍河沙 無所不在
「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切眾生與佛無差別
心 佛 眾生三無差別
「一念不生全體現」 一念不生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
怎麼說是初步的境界呢﹖
真正無生法忍 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忍 那是菩薩成果
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 我們學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
以為一念不生了 以為念頭 思想都不動了
那不是一念不生 那是昏沈
甚麼是一念不生呢﹖
善護念 無住 一切無住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不可得亦不可得 就是一念不生 生而不生
所以「六根才動被雲遮」 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忍
到了最後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 顯自然 佛說的無相無住
 這中間也分兩層 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的不同
不能以聲色來悟道 去掉聲色以外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這還是只得根本智的這一面
沒有得到後得智

DSCF1008

「斷除煩惱重增病」 為甚麼不必斷除煩惱 斷除妄念呢﹖
打起坐來 一天到晚斷除煩惱 把煩惱空了
妄念空了 那個也是妄念啊 那個就是煩惱啊
所以不能得定 刻意斬除反而成心理的病相
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再重增一層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心理只想抓個道的境界 就也是邪見
一切法無自性 所以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
有個道的境界 就正是妄念的境界 就是煩惱
那就不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
因此這位張拙居士後來並沒有出家 在家菩薩後來就成道
下面兩句話 看他大徹大悟的話 也無所謂在家出家
「隨順世緣無掛礙」 活到這個世間 隨順世緣
就是所謂禪宗祖師講 真正悟了道的人 是怎麼樣修行呢﹖
兩句話「隨緣消舊業 更不造新殃 」就是還債而已
隨緣消舊業 不再去造新的壞業力
當然新的善業還不斷在做啦 隨緣消舊業 不再造新殃
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罣礙的道理
最後他的氣派更大 所謂了解金剛經的全部
「涅槃生死等空花」 不但生死等空花
學佛證到涅槃也沒有甚麼了不起 涅槃也是空花夢幻
空中的花果 不實在的 所以涅槃生死等空花
拿這個張拙的公案 來說明金剛經所講
「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於忍」的道理

DSCF1176

有求就有住嗎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這句話又點出重點題了
因為真正行大乘菩薩道的人們 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報
所謂做一切善事 義所當為 應該做的本分啊
假使我們行善救世救人 認為在培福報 又錯了
那是凡夫的境界 不是菩薩的心性
所以一切菩薩不受福德 不求果報
須菩提聽到這裡又懷疑了
他說 為甚麼說菩薩不受福德呢﹖
菩薩並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 是做應該做的事
本份的事 做了就做了 不住 不著
為甚麼須菩提 還要再問一下 為甚麼菩薩不受福德嗎﹖
 須菩提問 問的很高明 菩薩做善事 並不是為了求福德
但是既然無住無著 求求又何妨啊﹖
換句話說 求也是不住啊 菩薩難道沒有這個氣派嗎﹖
他問的是這個道理 不要小看這個問題
須菩提問的非常嚴重啊 既然是菩薩 此心無住 行一切善
此心無所求 這是無住 有所求就有住嗎﹖
那這個菩薩還沒有徹悟吧﹖還沒有對吧

DSCF1180

他問的是這個道理 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
佛又趕快說: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諸佛菩薩都在行功德 當然不應該貪著
因此說 雖然有福德 自己並不貪著 有好處  自己並不領受
而回向給世界一切眾生 願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
自己不想要 所謂大布施 所謂布施法門
布施波羅密多 就是這個道理
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 沒有自私的 不會走小乘的路
是布施第一 布施是法布施 財布施 無畏布施
一切的布施 菩薩道都在其中了

DSCF1189

所以 學佛法就是兩條路
要求福德的成就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是提得起
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
提得起 放得下 才有資格學佛
提得起 放得下 自然就可以成佛
說般若境界 一切萬緣放下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修一切善法
做到了一切提得起 修一切福德 福德不是世間上的福報喔
一個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報的
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報的
不是世間的福報所能成的
菩薩度生布施 原是行所當行
無計功計能之念 福德之來與不來
聽之而已是之謂不貪不受也

DSCF12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羊*笑彌勒* 的頭像
    小羊*笑彌勒*

    ○ ○ ○ ○ ○ ○ ○ ○ ○ ○ 小 羊 ○ ○ ○ ○ ○ ○ ○ ○ ○ ○

    小羊*笑彌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