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100_7681

燃燈佛---因初生時身邊有光如燈故又名定光 為如來佛受記之師
無所住---不住著在一處 凝滯不化也 蓋此心 神明莫測
變化無窮 是真淨土也 不清淨 則逐境遷移 放逸莫檢
便著六塵 而有多所住矣
清淨心---有二須知
一是善分別之清淨識 一是善方便應病予藥之清淨智 總名清淨心
謂於一切境界了了分明 而無富貴貧賤之念 故名清淨識
然後隨順一切境界而應病予藥 亦無富貴貧賤之心 故名清淨智
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 為眾山之王
不過用它來譬如人身之大 作一假設之詞 如七寶滿三千大千之類
非身---法身也 就是如如不動之真心
傅頌曰:有形終不大 無相始為真 也就是此意

100_7691

【分解】
前分言四果無可得 此云聖果亦無可得 若是有所得 皆是住相
凡夫之疑 必以為四果既無所得 何有四果之名稱﹖
聖果若無所得 何以能獲無生法忍﹖
這都是凡夫住相之病 要知聖賢之名稱 皆是假名
全是假有為法 顯無為法 所以般若處處破執
惟恐凡夫貪著有為法也
所謂莊嚴淨土者 並非凡夫目中所見的色相莊嚴
(如修廟一般 以為金碧輝煌 即謂之莊嚴)
實是說的非相法身 無形真土 無形質可取
無色相可觀的法性莊嚴也

100_7695

【概論】
本分 如來佛因為恐怕諸菩薩之所得心 還沒有除
動則住於有法 不生清淨心
所以如來我 昔在然燈佛所 雖得無上菩提之果
然於然燈佛本師之法 有所得否? 
意在引從前世的事 來證明如來自己 於法實無所得 
因為如來佛 雖然在然燈佛本師處聽法
不過得本師的開導而已 實則自悟自修 於法實無所得
佛此問 要在表明法無所得 是空法相 去法執  
所以跟著又提菩薩莊嚴佛土否?
意思就在又要表明莊嚴非莊嚴 是空佛相
像這樣佛與法俱空 才得生清淨心
故曰應如此生清淨心 生清淨心 就是生菩提心 
菩提正法 無可得 無可說 所以發菩提心者 直發清淨心而已
心本清淨 無所為發 直生之而已
清淨心曰生 六塵心曰生 可知真心妄心 仍由其心之自生
而非拿正法 所能覺我 亦非色聲香味觸法 所能溺我
佛說到這個地方 已分明說出佛果 應從眾生心中求

還恐怕眾生 看得佛法太廣大 所以又設一個大身來比喻
就是比方彌山雖大 還是一個有相之大 
如十方世界 尚且成虛 可知須彌山之大 並不大也 
用這個比喻 好使眾生不見佛法 只見一心
能真清淨之至 始入菩提三昧(入正覺精妙處)
或曰:如來佛 在第七分(無得無說分)
因為要表明果法離相 曾問過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那末又何必在本分中再問 於法有所得否?
應知前問是說明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以明度生離相的意思 換言之 就是以佛果上所得 有無而為問
今問是說明「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以明住心無住的意思
換言之就是以佛因中 於法得與不得而為問 
總而言之 前問是佛果上自證菩提
今問是佛因中求得果菩提
意思各別 並不是重問也

100_7701

【解釋】
莊嚴淨土 這是大般若的淨土 佛的淨土 不是僅指西方極樂淨土
所謂莊嚴淨土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 是心清淨 心空 真淨土
學佛的究竟 就是空此一念 俗名叫做現在的現實淨土
所以佛在佛經上說 心淨則國土淨 處處都是淨土
處處都是極樂世界 只要心淨就國土淨

本分佛拿自己的經驗來談了
他說 我昔當年在然燈佛那裡 得了個甚麼法嗎﹖
是過去很多世以前的事 第一個給佛印證的老師就是然燈佛
後來小說封神榜上寫成然燈道人 這個然燈佛是古佛 非常遠古
佛說他當年在然燈佛那裡修行 然燈佛給他授記印證
他得到了一個甚麼東西嗎﹖

須菩提說 不是的 老師當時在然燈佛那裡 真正的境界 了無所得
一切都空 空到極點 連有所得 無所得 空的境界都沒有了
接著第二個問題來了

我問你 你認為一切菩薩有一個另外的世界
譬如天堂 天堂外面的國土等 一個另外非常莊嚴 好看
漂亮的佛土嗎﹖
根據金剛經這一句 究竟天堂或者佛土是甚麼形狀呢﹖
那就是說 隨便你愛畫成甚麼形狀就甚麼形狀
西方人講的天堂 其中佈置都是西方式的 都是歐洲式的
神啊 空中的天使 也是歐洲形式的
印度人講的是印度形的 中國人講的 穿的衣服是中國式的
所以一般人心中的佛國世界及莊嚴佛土 都是因人而異的
愛黃金的人想到的是黃金遍地
愛山水的人 想到佛站在高山頂上 好清淨 好美
這叫作各如其所好 也就是楞嚴經上的四句話
 隨眾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寧有方所 

世界上一切知識的範圍 宗教哲學的境界 都是依一般人
自己的心靈造成的 隨眾生心量的大小 那個天堂那個佛土
也有大小 應自己所知的範圍 量的大小 佛國就有多大小
所以佛在這裡問「菩薩莊嚴佛土不」﹖
須菩提說不是的 他否認所謂的莊嚴佛土 世界存在
都是隨眾生心 應所知量

金剛經常用這種論辯方法 所謂莊嚴佛土
只是一句形容的話 即非莊嚴  
實際上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莊嚴
我們想像的莊嚴 有匡匡一定是地方清淨
一定想一個甚麼都沒有 空空洞洞的境界
但是透過想像的 有這麼一個境界相 已經是不莊嚴了
絕對的清淨 絕對的空 絕對不是憑想像的
是名莊嚴 所以叫做不可思議
 這三句話---正 反 最後的綜合

告訴畢竟的空靈
而所講出的空 想像當中的空 已經是不空了
真正佛土的莊嚴 自己沒有親自證到過 不要空洞的想
這是須菩提回答的道理

金剛經講到這裡 告訴大家一個修行的方法
是第二等的方法 因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 是沒有字的
第二等是有字的*應無所住*
甚麼叫無所住呢﹖ 應隨時生清淨心
現在佛解釋甚麼叫清淨心﹖
清淨心有二須知
一是善分別之清淨識 一是善方便應病予藥之清淨智
總名清淨心
謂於一切境界了了分明 而無富貴貧賤之念 故名清淨識
然後隨順一切境界而應病予藥 亦無富貴貧賤之心 故名清淨智
如是......
就如下三句「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應了 就名生清淨心也
至於說『何以解《金剛經》:「應如是生清淨心」的涵義?
謂此菩薩尚屬有學位 於一切時中 皆得如理作意
觀一切諸法皆是虛妄 乃至如夢幻泡影
以之淨化有所得之心 時時如是修觀則與「無所住」相應
故說 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禪宗六祖初步悟道 就是這一句話
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 此心本來無所住的啊
無所住是畢竟空 有個空的境界 就不對了 就有所住了
就住在空上了 那是住法而生心 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淨心 不是有個光 有個境界 而是不住色
不住聲香味觸法 佛說真正的修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 坦坦然 物來則應 物去不留
就是此心無事 像個鏡子 心如明鏡台
有境界來就照 去過了就沒有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注意這一句話喔
須彌山王就是講法身 得到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可以初步證到一點法身了
法身是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所以法身也是大身 也叫做無邊身
佛說要得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
對佛的法身莊嚴淨土 佛的世界 佛的淨土 就是這個樣子
他說 我再告訴你啊 假使我講一個人 身體大得像須彌山一樣
像喜馬拉雅山那麼大 高得比昆崙山還要高 說他大不大 是個譬喻
是說法身無量無邊的大 永遠的不生不死
佛告訴他最後的結論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擺脫了我們肉體的*身見*
身見就是八十八結使第一個解脫不了的疙瘩
把身見空掉了以後 就可以證得不生不死的法身
 不生不死的法身 也是一句抽象的話
佛法只有實證 證到了以後才知道
是法不可說 不可說
凡是說的都不對 這個就是法身
所以禪宗講的悟道第一步就是要
證得這個空性的法身 身見才能夠脫掉 才可以說學禪
禪是佛的心法 根據楞伽經 或根據金剛經 佛講得很清楚
大家隨便說要學禪 觀念 見地上都不清楚
這個見地不清楚就一錯再錯 所有的修持做功夫 走的都是歪路
因為起步走錯了 這不能瞎搞的 不能亂玩的

所以禪宗祖師有一句話:*我眼本明 因師故瞎*
這是一個大禪師悟道後講的兩句話
因為原來的師父指導錯誤
以致本來明亮的眼睛 等於被老師弄瞎了 看不清楚有外身在
心中還有一個淨土 認為是佛境界 這個清淨就是塵
留塵就是障礙

外我無身是引用老子的話 *外其身而後身存*
我們學佛修道 先把身見能夠解脫了 所以外我無身
到達了無身見的境界 那第一步的學佛
體悟 *外我無身是大身*
已經證得了 法身也就是大身
所以金剛經談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羊*笑彌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