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
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無為福----屬於清福之類
無為福勝---- 就是說清淨的福氣高過世間一切功名富貴的福氣
勝----就是超過 超越的意思
恒河---是譯名 印度語為殑伽 從西土阿耨達池流出
迴流四千里 沙細如麵 佛多在此處說法
故取以為喻 如同須彌山王比喻之類
【分解】
凡以有為法布施 所得福報 是有盡的
若以無為法布施 所得福報 是無量無邊的
無為有為 是對待法
無為不離有為 離開有為而無為不顯
有為實在無為 真無為就是有為不住
所以大菩薩不住無為 不盡有為 方顯無為福勝
甚麼是不住無為呢﹖
凡菩薩觀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修無為法 聞法後迴智向悲 不肯安住無為 發大悲心而度世
悲智雙方運用 以六度法攝化眾生
雖說是度無量無邊眾生 可是不存能度所度的心
這就是不住無為 而行菩薩道也
甚麼是不盡有為呢﹖
凡菩薩破盡了塵沙惑 雖說是觀眾生無量無邊
但是不存難度的心 不存疲倦厭煩的心
和光同俗化身千百萬億 常行度眾生之事 眾生無盡 願力也無盡
這就是不盡有為 而行菩薩道也
總之是有為而不住有為 無為而實無不為的意思
菩薩能行無為之功用 所以說無為之理
福德無量無邊也
【概論】
本分 如來佛又兼從人情說法 示第二次福慧相較
並由較量福德 漸次說到破相處 這正是表現如來佛 循循善誘的苦心
在前第八分所說的布施 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比喻
已示有相布施之多
今在本分所說的布施 把一粒沙當作一世界 用充滿如恒河沙數
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比喻
這個布施 比第八分的布施 不知道多出了多少萬萬倍
但是這種有相的布施 雖也是得福德多 卻是一個著相的福德
並非性功的福德
倘是受持經 就可悟性功 所以如來喚起善男信女 要能在此經中
受之於心 持行久不忘
乃至用四句偈等 為他人演說 似如此先覺覺人 自利利他
其所得性中之福德 又比用七寶充滿如恒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
的布施之福德 更多多矣!
可知相布施之福德雖多 但有限量
法施之福德卻無邊際 不言而明
然持經須悟真理 了解經真實義 否則又容易著相矣
昔有一人 原來很吝嗇 為著要修福德 所以常常施
以後讀誦金剛經 就自斷曰:經中說的 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他人說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云云
他就以為修福 既如此容易 只要專持四句偈等已足
何必布施呢?從此以後 他對於布施上 一文也不肯捨了
這就是執著 未悟真理 不了解經真實義 而有此曲解也
【解釋】
金剛經說到第十一分 是無為福勝分
無為福屬於清福之類
無為福勝 就是說清淨的福氣高過世間一切功名富貴的福氣
勝就是超過 超越的意思
上一分講到*大身*的問題 就是指一切眾生的生命
肉身後面 那個形而上的那個根本的身 叫做法身
不生不死的大身
現在就轉到福氣的課題
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 得到那個不生不死的大身
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氣啊!這個福氣是無為之福
本分就是討論這個課題
恆河是印度一個主要的大河 像中國的黃河一樣
現在佛提出來一個問題來問須菩提
恆河裡頭沙子有多少﹖數也數不清 多到沒有辦法計算
這是第一句的一個觀念。
第二個觀念 「如是沙等恆河」 還有很多條恆河
像恆河沙那麼多條的河 這是第二個觀念
「於意云何」 你的意思如何
「是諸恆河沙」 是所有這麼多條恆河裡頭的沙子
「寧為多不」﹖是不是很多﹖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須菩提就回答
世尊 佛啊 這當然很多很多啦
佛又說:「但諸恆河 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這個世界裡 我們這個宇宙裡 在印度是看到一條恆河
在中國還有一條黃河呢 在歐洲或其他各地...等
都有如一條極大的河 很多像這樣的大河 還多得很
這裡談到兩個觀念
第一個就是佛說的三千大千世界 佛的世界宇宙觀
每一個宇宙裡河流多少﹖
佛經上常說 我沒有辦法告訴你 因為我們自己的知識有限
無法了解 現在因為科學的證明 就曉得佛所說是真實話
其次第二點 他就告訴須菩提 像恆河一樣的河流都多得數不清了
何況每一條河流的沙子呢﹖更數不清了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
講到這裡 佛又叫一聲須菩提 我真實告訴你
若有現在所有世界上善男或善女 用人世間最貴重的七寶
「滿爾所」 裝滿了你所住的這個像恆河沙數多的三千大千世界
都拿來布施給人家 救濟世界上所有的眾生 得福多不多﹖
他所得的善報多不多﹖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這個人做了這樣多善事 福報太大了
再來佛又說 假使這個世界上 有一善人
對於金剛經的內容完全了解了 乃至「受持」
受持 這兩個字意思是接受了 並且照著經典上去修持行
進一步說 對於金剛經的道理義理了解了 功夫證到了
有所感受 道理上感受沒有用 是要真的懂了佛法
身心有感受 有轉變了 這個才叫受 光是受還不夠
要永恆保持去持行 所以叫做受持
懂了經的扼要 等於吃飯吃菜一樣 最精華的營養已經吸收到了
金剛經就是要大家真懂得 受持 真含意
假使有這樣一個人 不要說受持全部的金剛經 只要中間的四句偈
能夠真正領悟了 有所領受 而保持境界 然後再來教導別人
為他人解說 這個人的福報 比用全宇宙財寶布施的福報還要大
這個福報是指無為之福 清淨的福 可不是世間的鴻福
關於這個四句偈等 前面已經有提過 是千古以來研究金剛經
經常問的 因為金剛經四句偈不止一個
經裡頭好的句子 都是四句連起來的 沒有說究竟是那個四句偈
又能討論話題
禪宗各宗各派 經常提到一句話
要「離四句 絕百非」
這樣才能夠研究佛法
離開了四句 絕掉了百非
一切都不對 都要把它放掉
離四句絕百非 也就是一切的否定
那四句也在金剛經上 也不在金剛經上 就是
「空」 「有」 「亦空亦有」 「非空非有」
這四句
世界上的事情 道理 都是相對的
***正 反 不正不反 即正即反***
所以說 離四句絕百非 才是真正受持了金剛經的要義
四句偈的道理 就是這個要義
本分是說明無為福的重要 也就是說學佛修道的結果
是求無為之果
中文翻譯叫無為 梵文就叫涅槃 涅槃就是無為的意思
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真達到了無為 這就是成道的境界
那麼 要怎麼樣才能成道呢﹖
要依循行為上的善行成就 福德成就 自然可以成道
學佛有兩種要事
一個是智慧資糧 一個是福德資糧
譬如我們現在研究金剛經 以及其它的佛經 都是啟智慧
就是儲備智慧的資糧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是布福德的資糧
智慧不夠不能成道 雖有智慧 福報不夠也不能成道
要福慧雙修達圓滿
這一分裡所講的福德 才是真正的福德
是智慧的福德 大智慧就是大福德
這個智慧的福德不是錢可以買的
是無為福勝
道家談到上德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