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大前人事蹟
後學已經寫了兩篇文章 總認為資料不足
顧前人走的路線 是拉姨媽 貶徐前人 來拉台身價
身為後學要找徐前人資料很難找到
直到參予誦經團後 發現團體腐朽 讓後學不可思議
徐前人大公無私 和藹親切 謙下
當時是道親道親一家親 已經沒有這感覺 不見了
當今擁有道職 親切少難找 多很高傲 不可親
後學更懷念徐前人
真是上天不負苦心人
徐前人手書
終於拿到30多年前早期 放在崇華道院
借回27本 崇華之聲 雜誌 是徐前人還在世創立
內容就有記載徐前人事蹟
後學沒誦經 更有時間整理
再把徐前人事蹟補上幾篇 更詳細
有了**崇華之聲*雜誌 徐前人事蹟更完善
讓後學了心願 身為徐前人後學 心無罣礙
徐前人對崇華之聲期盼 有 3 張照片
借回27本**崇華之聲*雜誌因緣
有一次太太們 說要到佛光山
順道特地到華川崇華道院
問*徐前人題石頭* 問題
從施小姐也找到正確資訊
崇華道院是徐前人生前想要完成
人事互雜 經過九彎十八拐
崇華道院終於誕生 現在由先生娘經營
吃了便餐 再泡茶聊敘
借了27本崇華之聲回家真是大收穫
徐前人是領師尊 師母 命 來台灣傳道
文昌義務小學 故 徐前人 名昌大 1921 年 1 月 15日
出生於江蘇武進(常州) 世家書 香
年十九 承 吳老前人之成全 發心 捨身辦道 時屆抗戰期間
前人以悲天 憫人之慈悲心懷 收容了一群流離失所的 孤兒
並為他們創辦了一所 文昌義務小學親自執教
使那混亂悲劇的時代裡 平添了一股溫馨與希望
兩人 慈離大仙 與慈化真君 是屬於基礎祖 一同下來常州輔佐辦道
姨媽王彰德與顧愛珩 就是在常州求道
徐前人在基礎壇 求道後同來常州替吳萼偉老道親 幫辦道
在光華國小 設立道德 講座班 一班期就是十天
都是千人以上來參加
徐前人都當記錄 道務才如此旺
徐前人也在這時期開班期時 發愿來台灣開荒
就是民國36年第一次來台
崇華總堂成立 是老師在常州賜第二間公共佛堂 第一間是博德佛堂
民國三十二年 師母老人家下江南經常州落車 老前人返回常州
三十三年吳五前人及王老前人
奉命率領三十餘人另二位天才 --一位顧愛珩 另一位燕耀清--
-----往上海覲見恩師 ---授命三十六位點師-----
包括葉公公(正才)、曹公公(正曙)、---徐前人(正行)--
等暨二位天才同時領命
---吳 王兩位老前人有諸位精英協助--- 建造成立崇華堂--
辦理道務 推行社會福利 慈善機構 施診贈藥 施棺 施衣
並辦忠恕義務小學等 四方開荒
道務遂得宏闡至附近鄉市如和橋 宜興 金壇 栗陽 楊中
無錫 西安 重慶 廣東等地
--因此常州就分開基礎 自己辦道務--
常州是地名 抱一是老師賜法號
以下照片有照片3張 前人在中國開法會發愿來台灣開荒 領師尊命
臺灣開荒 1947 年 5 月 2 日 前人奉師命與現居美國的顧愛珩前人
等赴臺灣開荒 初到 此地 人地生疏 加上本省剛光復 滿目 瘡夷
百廢待舉 人民生活困苦 語言又 不通 所憑藉的溝通方式
唯有一枝筆 一張紙及一顆足以感動天地之心
經數月 的努力 終於在臺南播下了數株的根苗 正期盼其茁壯成長之刻
前人渡人成全方法
以上 3 張照片是前人渡人成全方法
晴天霹靂傳來 師尊殯天的消息 不久奉 老前人之命 即刻回大陸奔喪
事過半年 再度返臺佈道 但見久無甘露的幼苗已枯 人事全非
一切只得從頭開始
照片寫前人居家樸素房間
上天不負苦心人 道場在 前人之正 確領導之下 誠心學道者日多
加上仙佛 的打幫助道 顯化頗多 因此 家庭佛堂 有如雨後春筍般的設立
大道場亦紛紛破 土興建
無奈德高謗興 官考亦隨之而 至 遭來四個月的牢獄之災
經一番調查 後 清白釋回
臺灣省中國國學研究會 1973年 前人為便利弘揚聖學
遂 向政府立案成立臺灣省中國國學研究會
定期舉辦國學研究班期機會教育及青年國 學育樂營
落實天道哲理 培育道學人才
並定期出版學術性國學年刊(由國內 各大學教授執筆)
分贈國內外各大學圖書館 頗獲各界嘉評 並榮膺上級主管機關
頒獎嘉勉 並公開 評定為最優等學 術性人民團體之一
以下照片 有四張 訪先生娘 *徐前人來台灣事蹟*
公而忘私 置個人生死於度外 1975年起
承奉香港姨媽王老前人 向東南亞 東北亞開發道務
並襄助顧前人在美國開展北美道場 為了不負使命
前人經年做國外定期的巡迴開班及道務視導
以下是徐前人好友心聲說出來
***往後 徐前人多次來港 而顧前人於一九七三年赴美
因我住在香港有德佛堂 唯有硬著頭皮 小孩充大人 權當地主之誼
與徐前人之接觸遂多 反而覺得徐前人 即之也溫
又因我聽得懂常州話 有時要充當徐前人的翻譯
故有幸聽到他對後輩們的訓誥裡 聽其言也 輕鬆而慈悲
只要老前人吩咐 我一定會去 徐前人每次來港
第一件事便往叩見老前人 向她問安及請示
有幾次 戴點師請徐前人往馬來西亞開法會
徐前人說:只要老前人吩咐 我一定會去
每次離港 問徐前人下次甚麼時候 再來?
他一定說:老前人要我甚麼時候來 我便甚麼時候來
其尊師重道之心 數十年如一日
輕鬆閒談 頑石點頭 香港有幾位很誠心的道親 雖然都齊家修道
但她們的丈夫 或因事業 或因應酬 很少(甚至不願意)到佛堂
但奇怪的是:每次徐前人到港 這幾位先生 一定到佛堂來見見面
以上是徐前人好友心聲說出來
國內道務則重視對人才 講師 點傳 師的培育與再教育
十年下來 承天恩師 德之賜 使全國
北 中 南各大道場(可 容數千人者)紛紛鳩工庀材
以下照片2張 是前人主班 講解
1
前人每親臨主持各種硬 軟體建設 從藍圖到施 工
從禮節至道義 無不雙管齊下 嘔心 瀝血 宵旰勤勞 席不暇暖
敬謹奉行師命不懈 終積勞成疾 然在病榻間 仍事事關心道務
勉諸後學以聖學為重 從不關心自己的病體
此種公而忘私 置個人生死於度外 一片聖懷的精神 常使諸後學感動落淚
前人之一心唯道情懷 可謂 鞠躬盡瘁而後已了
前人自奉甚薄 不求享受 年輕時靠 雙腿拔山涉水渡眾 繼而以單車代步
後來方見其有一部中古車作為辦道交通工 具
自居方丈斗室 一床一桌 然視諸後學如貴賓 後學們每有道務向 前人報告
前人必親自迎送 親切和藹 道場 與後學們見面 先必噓寒問暖
如父母之待子女 溫馨又和煦
前人一生慈悲謙德 不肯讓後學呼其 名號曰前人 每曰直呼先生即可
後學每問其故 前人莞爾答:
我們的前人在香港啊!怎敢造次
更何況 先生乃天下乾道之通稱 放諸四海而 皆準 最好不過了
沐雨櫛風 任勞任怨 為法忘軀
早期是騎自行車 然後再騎中古機車開荒
騎中古機車開荒 不輸BENZ
前人開荒播種是一點一滴走出來的
當時 前人的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
一直到台灣有機車 BENZ的年代 前人依舊是騎腳踏車
後來有一台中古機車 但卻時常無法起動
在一次經理會議中 高雄的吳小姐提議:
可否幫前人買 一部新的機車 好讓前人四處行走方便 些
後來前人便騎著機車四處行道辦道
(到現在這台機車還是保存著) 建設公共佛堂 不忘節儉細心
前人是以節儉 淡薄名志為一生修持 之原則
建築公共佛堂 也都是親自到現 場細心觀看
毛巾放頸肩 頭戴斗笠 後座 綁著水壺騎往工地
前人就是這樣的細
台東 花連 人稱後山 當時雖仍是道禁時期
但是在 前人的慈悲 以及諸前輩不辭辛勞的成全下
後山道務 非常宏展 猶記得一年的冬天 寒風瑟瑟,
前人帶同三才在花蓮玉里辦完道後 以步行向山邊走
途中涉水過了溪流 抵達觀音山道親家 隨後再往春日行
沿途成群道親隨行 好不熱鬧 也因此 引來路邊居民問說:
今晚要在哪裡划拳賣膏藥演戲(台語)的趣事
然孰知背後竟有警察跟蹤 每到一佛堂 就來查問一番。
所幸 關關難過關關過 不過 當時處境已困難 不宜久留。
旋即自瑞穗搭車轉往花蓮 抵花蓮當晚
前人夜宿吉安鄉下壇主家 與乾道壇主同睡約四坪大的通舖。
約十一時許 管區警員來叩門查詢 向壇主問:
徐昌大這個人有沒來?
壇主答: 沒有
警員猶豫一下 指問: 睡在床上那位是誰?
壇主冷靜回答: 是我就讀花蓮高工的外孫
警察未作多問 聽罷離去
這時前人起身問壇主:警察怎會相信的離去?
壇主說:因為前人蓋棉被只露出平頭,有像學生頭吧!
前人聽了 和壇主會心的笑了起來
以上所說的往事 雖是平凡 但至少證明
前人當年在後山為道奔走的艱辛與所處的困境
1988年前人前往一貫道總會參加高雄 分會成立大會
在路程中 前人慈悲: 過去的道沒有公開 所以才會各自辦道
今日公開合法化 一則以喜 一則以 憂
歡喜的是 大家不必再受毀謗 甚至被關
以後可以光明正大的行道 講道 辦道
擔憂的是 公開後 天道的殊勝 如果沒有充實人才 如何顯示道的珍貴
再慈悲:我們常州抱一無法做主辦 但是可以協辦
雖然寶光建德作主辦 但是三才很少
如果要請三才設壇 開班 亡靈結緣 當以別支線為優先
其次才是 道親 人才 壇主 點傳師依序而用
前人的成全理念就是這樣的寬容慈悲
蒙上天召請 前人一生志在行道
為弘揚道務 任千魔不改其心 萬難不退其志 沐雨櫛 風 披星戴雨
不以為苦 臨淵履冰 任勞任怨 為法忘軀 慈悲濟世
提攜後學 把穩南針 為國內外道務 經年東奔西跑 終於累倒了
經後學們一再延名醫 施良藥 仍藥石罔效
於農曆8月28 日蒙上天召請 與世長辭了
前人之嘉言懿行必永遠活在每位後學的心坎中 永垂世範
徐前人在世事蹟表
感恩 祝福大家感恩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