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有為孔子談人道很透徹
無為就會想起道家 無為 順應自然之道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道 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說:
有物昆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
老子提出 道 是宇宙本源 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這一觀點被後來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 成為道家最基礎核心
莊子思想的核心是 逍遙與 齊物
主張 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的哲學思想
老子教我們修身養性 了解道心與人心
道心就是無為 人心就是有為
道心惟微 人心惟危
孔子講的 道 可分兩種
一種是形而上天道 …是無為
一種是形而下 人道…是有為
孔子注重人道 仁義禮智信而行
人道盡 天道邇
形而上天道 少講
要登門入室才能悟 道
弟子就感觸到
夫子的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
孔子拜老子為師
當然知道 形而上之 道 道之尊貴
老子是講無為 道德為本
孔子當時春秋 看看諸侯之戰 都是兄弟之戰 道心失
只好講有為法 仁義禮智信 來做起
談到佛家 經典也有談有為法與無為法
在維摩詰經 菩薩行品第十一中
佛告諸菩薩 有盡無盡解脫法門 汝等當學
何謂有盡 謂有為法 何謂無盡 謂無為法
如菩薩者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
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教化眾生終不厭惓 於四攝法常念順行
護持正法不惜軀命 種諸善根無有疲厭
志常安住方便迴向 求法不懈說法無悋
勤供諸佛故 入生死而無所畏
於諸榮辱心無憂喜 不輕未學敬學如佛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 於遠離樂不以為貴
不著己樂慶於彼樂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
於生死中如園觀想 見來求者為善師想
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
諸波羅蜜為父母想 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 無限施具足相好
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
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
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
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 於世間法少欲知足
於出世間求之無厭 而不捨世間法不壞威儀法而能隨俗
起神通慧引導眾生 得念總持所聞不忘
善別諸根斷眾生疑 以樂說辯演法無礙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
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勸請說法隨喜讚善
得佛音聲身口意善
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
心無放逸不失眾善
行如此法
***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維摩詰經在此說有為
在渡化眾生 不居功 不盡有為 隨緣而行不停止
就是廣渡眾生 還沒想要無為成佛 一切利益眾生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
修學無相無作 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
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 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
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
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 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
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 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
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 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
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修如此法
**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無為境界就是成佛
菩薩上達佛道 達到無為境界 本可以成佛
但要不住無為…不要停留在無為佛位
要下化有情渡眾生
所以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是相通響應
該無為就無為 該有為就有為 順應因緣自然
以下經句 就在談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相應心
又具福德故 不住無為 具智慧故 不盡有為
大慈悲故 不住無為 滿本願故 不盡有為
集法藥故 不住無為 隨授藥故 不盡有為
知眾生病故 不住無為 滅眾生病故 不盡有為
諸正士菩薩 已修此法
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 汝等當學
祝福2021年尾 迎接2022年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