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之人初踏入道場 接受佛法喜禮 對所發的渡人渡己的弘願 能信受奉行 此莊嚴心志是那麼的信心堅定 無怨無悔 無善惡 是非 充滿希望 對待寬和 對外在順逆環境中 是不染不著純樸心 堅定心 難怪聖賢常言:(修道如初志 成佛便有餘) 初志代表清淨 無為 力行 一個修行者的成功 要靠一顆真實且清淨無為心 無所求 無所得的心 才能發菩薩心 力行菩薩道 行六度般羅蜜 所以時時保持初發心 堅持自己理念 修行才能始終如一 到達彼岸 了脫生死輪迴 金剛經云:(善男子 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降伏其心) 指出修行諸菩薩 當大發菩提道心時 欲堅持到結尾 有始有終 必須守住我們本性 讓自性真主人當家 當妄念起時 要用自性妙智慧來調伏 現今修行者 為何愈修愈糊塗 愈沒信心 愈無力感?甚至隨順逆環境 而流入塵世之中 連道心都忘掉淪喪地步?簡言之 自己的初發心動搖 理念改變 為情所困 遇難退縮 遇逆退志 內德不培養 ◎雖然學佛難免會遇到困難與阻礙 這都不是外來的 而是內心的迷障 ◎要知道心中明鏡不清淨 外表裝飾得多麼灑脫 高貴 殊勝 ◎修道要學 (固窮) 固守困窮 學顏回安貧樂道精神 請問? 1 當自己懈怠 無力感時 看得見生死大事嗎? 2 當自己無明 共業來臨時 還有 清淨的道心嗎? 3 當自己心存情慾 不平 不滿 不服 真的不怕魔入清淨宮嗎? 4 當自己面對考驗逆流中 志節 初發心 智慧 通通跑到那裡了? 孔子在中庸云:( 回之為人也 擇乎中庸 得一善則拳拳服膺 而弗失之矣) 意指:顏回之為人好學力行 不遷怒 不二過 且能擇乎中庸之道 而三月不違仁 當今得聞妙理 即能常保持初發心 不敢輕言放鬆 ◎修行者 宜實實在在的修 去行 更要恆久 深入經典 吃苦受虧也不退志 ◎初發心用功修行者 德慧之光 易被無明之風吹熄 唯有謙虛 ◎此刻天時 時時自我勉勵 (苦海雖廣 憑人有志) 凡我修道者 要拿出智慧劍 ◎古德云:(有道必有法 唯有道德具足 躬行清淨學修萬法 才有真正法益) 道 高 龍 虎 伏 德 重 鬼 神 欽 若 有 菩 薩 初 發 心 誓 求 當 證 佛 菩 提 彼 之 功 德 無 邊 際 不 可 稱 量 無 與 等 內 心 世 界 有句禪語:(心中有事天地小 心中無事一床寬) 世間所有一切眾生 所有一切世界 都離不了我們的心 如何建立我們 內心廣大無比的世界 唯有不斷的修心 修行 實踐 因此學佛真精神 在於能夠擁有我們 (內心充實世界) 不在求心外世界如何大 禪 心 如 水 清淨無染 如來本心 亦即不起心念 不受污染 不受動搖 不思善 不思惡之本心 清淨本心猶如→水之靜 不起心浪 靜如止水 清淨本心猶如→水之清 不受污染 清澈見底 清淨本心猶如→水之柔 要方則方 要圓則圓 心 中 要 有 上 求 佛 道 下 渡 眾 生 動 時 渡 人 靜 時 渡 己 君 子 適 時 動 靜 皆 宜 多言 數 窮 不 如 守 中 心 地 光 明 孟子云:(心不亮 惡乎執) 意思:心性未光明 處在昏暗 蒙蔽之狀態 如何執行光明自性 (一)要充實道學賢聖經典 深入各教經藏 互相融通 才是自性良知 良心顯現 之資糧 也是眾生明理之根源 (二)修行切忌執著我執 法執 因為執著容易讓我們喪失智慧 也容易受制於 世俗規則而產生煩惱 所以要開啟我們無窮盡的智慧 首先要捨心 不要有所求煩惱 從實踐中所得經驗 才是確實 最真實一面 意 氣 平 和 猶 如 光 天 麗 日 之 下 心 體 澄 澈 如 在 明 鏡 止 水 之 中 為 人 所 不 能 為 者 是 豪 傑 事 忍 人 所 不 能 忍 者 是 聖 賢 事 |
- Jul 29 Tue 2008 19:50
初發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