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外求仙路就差 水中月影鏡中花
先天妙理君知否 只在一心便可誇
重陽先生對丹陽、孫不二曰:性本先天一物 圓陀陀 光灼灼 雖有其名而無其形 不識不知 難畫難描 有何所似!吾今為汝等勉強圖個形像 汝當自識 先生說罷 即取筆在手 向紅漆凳兒上 先畫了一個圈圈 ○ 後畫了一個圈圈 ○ 於圈圈之內 點了一點 ⊙ 畫畢 即向馬丹陽、孫不二曰:汝二人可識此義理麼?
馬丹陽與孫不二齊聲答曰:弟子等心性愚昧 不能識此義理 望師父指示!
重陽先生曰:頭一個圈兒 是渾渾沌沌 天地未分 日月未判之象 名曰 無極 無而生有 故於圈內生出一點 是名 太極 這一點生天生地生萬物 這先天由太極而生 這一點即為一? 故曰先天一? 這性從先天而發 發於未有其身之前 著於己沒其身之後 這一點靈性 是不生不滅之根 故曰靈根 這靈根無人不有 只是凡人自昧耳!自昧者 自迷耳!自迷本性 遂使妄念齊生 邪侈隨念而入 永失先天 不聞大道也!苦海無邊何所是岸
嗟乎!悟道者無幾人 行者少實參 先天隨處皆可驗 莫以人心問先天 若以人心問於先天 先天原不可得 將道心問於先天 先天即在目前 人心者即一心暗昧貪求之心也! 道心者即天良發現之心也 天良既發現 先天不求而自得也!又要卻病 卻病者非卻風寒 暑熱之病 要卻貪嗔痴愛之病 此病一卻 百病不生 可以延年益壽 可以成佛作仙 為聖為賢 今將這一部工夫傳於汝等 當勉而行之

除病之道 要除病根 尋著其根 病不難除也 其病多半從貪嗔痴愛得來 又由酒色財氣所致 是故修行之人 必先除酒色財氣 去其外感 後絕貪嗔痴愛 去其內傷 病根自拔 病體自癒 然後大道可修 長生可得 今指 酒 字而言 有人知酒之為害於道也 誓必除之 及見酒猶津津以戒自持 或因人勸 或見人 行令 而遂有欲飲之意 本不曾飲 而此意一起 即如飲也!此乃酒之病根也!除者須於起意 之時除之 方能拔淨其根 有人知 色 之為害於道者 誓必除之 及見色猶念念以戒自持 或嬌姿獻媚 窈窕呈情 而心意頗動 遂有羨慕之情 本不曾通 而此情一起 即如通也!此乃色之病根也 除者於起情之時除之 方可盡去其根 可見 酒色之病根 皆藏於心意之間 欲去病根之道 先正其心 後誠其意 而病根 自斷也!其病根之不斷者 由心意之未正也!心意未正 偶發一念 雖不曾飲 而此意已欲飲也! 雖不曾通 而此情已欲通也!先時原無此想 因感外而動內 猶水中之月 岸石激水 水動則月 亦與俱動 雖無其實 而形影已搖也 真道不可得矣 欲求斷根之法 儒有非禮勿視 非禮勿動 見如不見 聞如未聞 釋有忘人、忘我、忘眾生之語 道有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之說 此皆可以除 酒、色之病根也
至於 財 字難言矣!有因道緣未就 而暫作計較者 有因身家甚窮 而姑求生活者 其勢不得不然 尚有略跡原心之例 其餘若講門面 有講聲勢赫奕者 衣服飲食者 有講田園廬舍者 以及奇技巧淫者 常在名場利藪中打擾 屢於算盤斗秤內苛求 既欲求名求利 又欲成仙成佛 這個樣兒也來學道 豈不可笑!
至於 氣 字 人人未平 剛氣誰人有 正氣誰人養 不過使一切淨氣、躁氣、血氣、俗氣 或於貌上流露 或於言中爭勝 或於事中爭強 或於忿中逞雄 認氣不認理 安有浩然之氣哉!如此等人 也來學道 豈不可笑 此等病根 欲求斷絕之法 儒曰:不義之富貴 於我如浮雲 又曰:持其志 勿暴其氣 釋曰:不受福德 得成於忍 道曰:悉破慳貪 慈心下氣 此皆可以除財氣之病根也 以上四端 欲斬斷病根 必正其心念 儒在乎醒 釋在乎覺 道在乎悟 能醒、能覺、能悟 則天下事看得透徹也
重陽先生說除病之理已畢 馬丹陽、孫不二又問打坐之工如何用法

重陽先生曰:靜坐忘情 止念心死神活 厚鋪坐褥 寬解衣帶 於子時向東微微盤膝打坐 握固端身 叩齒嚥津 舌抵上顎 耳以反聽 微開其目 半垂眼簾 以神光返照於臍下 故曰玄關 靜坐之工 須止妄念 有一毫妄念 則神不純陽 而功難成也!又要忘情 情不忘則心緒不寧 道亦難成也! 厚鋪坐褥者 使可耐坐而身不倦也 寬衣鬆帶者 使氣得以行住也!子時者乃陽氣發生之時也! 而向東者取生氣也!盤膝而坐者 收養神氣也!握固者 即拳手以兩拇指掐第三指 為忘形也! 端身直脊者 使兩間通達而氣不擁塞也!唇齒相叩 使重樓無耗氣之患 口乃氣竅 口開則氣散 故宜閉之耳 返聽者 耳通精竅 遂於音聲 故返聽而不聞 微開目者 使不生於黑暗也!目為神竅 目傷於色 神從色散 全開則神露 全閉則神暗 故半垂簾也!目光自玄宮返照於臍下 猶天之日月 光明而生萬物也!寡言語以聚氣 使氣不漏於口 絕音聲以養精 使精不漏於耳 空色相以凝神 使神不漏於目 故謂之無漏真人也
重陽先生講道已畢 又曰:此乃打坐之工 入德之門矣!不可視為虛妄 汝等當勤而行之 自有應效 休得懈怠 自誤前程 先生說罷 又格外指撥一番 馬丹陽、孫不二默會其意 辭了先生 各歸原處 依法行持 漸有應效 以為道止於斯 再不到庵叩求精微 只按照這一點工夫 儘做過了月餘 馬丹陽正在廂房內打坐 只見重陽先生走進來 馬丹陽起身接入 先生坐下語丹陽曰:
大道無窮 取之不竭 用之不盡 要使貫通萬化 不可執其一端 要誠心向道 真心改過 方可有益於 身心也
道不向不成 一時一刻不離本體 一言一動必由寸衷 惺惺不昧 念念皆仁 此真向道也 過不改不除 如病在私 則以公心去其私 病在欲 則以理心去其欲 病在偏 則以中心去其偏 病在傲 則以和心 去其傲 凡病在此處 即於此處治病 求功如此 隨起隨覺 隨覺隨掃 隨掃隨滅 自然心中和如春風 朗如星月 闊如天地 靜如山嶽 漸漸氣滿溢 默運乎一元 充周乎四體 不知不覺之間 而大道成矣

來說邱啟發見師兄道友不在前廳 必然在後面聽先生講道 他即往茅庵趕來 果見先生在座上說法 眾門人序立兩邊 他也不進內去 就在門外洗耳靜聽 只聽先生講曰: 修行念頭 細中有細 有一念之私 即有一毫渣滓在心 有一念之欲 心中即有一大魔障 蓋私欲一起 即失先天 必去私欲 方可存先天 先天者一?也 私欲起則火動 火動則?散 ?一散何有先天 又何以審火候 私重則氣蔽 又何以復靈機 欲甚則氣枯 又何以得奧妙 其機如此 私念當除不當除?欲念當除不當除?妄念當除不當除?有私念者聽吾言必戒! 有欲念者必戒!有妄念者必戒!總要將心養得寂然不動 然後念頭可滅 念滅則私盡 私盡則欲淨 欲淨則陽純 陽純而陰消也 真仙大佛 無不從中得來 皆於念頭處下手 不可視為具談
重陽先生正請到精微之處 邱啟發聽忘了形 無意之間 說了一聲 好 重陽先生向眾子弟說: 門內說法 門外人聽 試問多人 誰是知音?
先生說罷 馬丹陽朝外一看 見是邱啟發 即叫他進來 先生一見 怒向馬丹陽曰: 我曾吩咐你打發他回去 為何他仍在此處?
話未說完 只見劉長生、郝太古、王玉陽、譚長真 一齊上前告曰:邱啟發既來拜師求道 望先生 憫念 將他收在門下 早晚領教受誨 重陽先生曰: 非是我不收留他 怕他心不真切 偶一受磨難 便生退悔之心 那時道也修不成 反招罪愆 不如不收他為妙 劉長生等又苦苦哀求 邱啟發跪在地下不起來
重陽先生曰:爾等既再三薦引 難道我全不准情 你們這般看照他 我即將他收下 與他取個道號 叫長春

邱啟發即起來三禮九叩 拜過了先生,又與眾人作禮 先生下座 各歸原處 又過了月餘 先生吩咐馬丹陽邀齊眾道友到內聽講 這回說法 必須於庵外設壇 馬丹陽領了先生之言 即去辦妥
少時大眾齊集 衣冠楚楚 禮貌堂堂 同到庵前 請先生上座說法 重陽先生出了茅庵 上得座來 正容端坐良久 言曰:我教以靜為主 這靜字上可以參贊化育 下可以包羅萬象 我將這靜字為汝等 宣說 不但修行悟道可用 即齊家治國亦不可少也→《靜》之一字 妙理無窮 但言靜者多 而知靜者少 故欲靜而不能靜矣!是未尋著靜之根源 先要看空世界 靜之門 當從不靜處下斬絕工夫 靜之終當於 常靜時用 防備妙法 念頭一起 隨即消滅 滅而復生 不使之生 生而即滅 使其永滅靜之極 不靜自靜 何嘗言靜 何嘗言不靜 止於至善者 莫過於靜 靜之於斯 泰山崩前而不驚也 非故不驚也 崩前而若 未崩前也!美女當前而不動 非故當前不動 而若未當前也 至於動作行為 待人接物 其鎮靜之功 自然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父母見之 頑者慈也 兄弟見之 戾者和也 妻子見之 悍者順也 朋友見之 偽者誠也 俗者見之 粗者細也 士人見之 肆者斂也 以此忠君 忠是性分 以此愛民 是真實之愛 非姑息之憂 有何不行之道 不伸之志哉!斯言非奇也 而奇不可言 不特靜中靜 而動中亦靜 動靜俱靜 道可有成
佛言明心見性 非靜不能明與見也 儒言窮理盡性 非靜不能窮與盡也 道言修真養性 非靜不能修與養也 靜者三教之命脈 不特此也 試看一日非夜之靜 無以為晝之動之本 四時非冬之靜 無以為春之動之本 是道本於靜 自然之理也 道本自然 舍靜從何入門?
重陽先生說這 靜 字 是三教不離的工夫 士農工商、王侯將相 都要由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父母能靜 而子自孝 君王能靜 而臣自忠 弟兄能靜而和睦 朋友能靜而信實 夫婦能靜則順從
把這 靜 字說與眾門人聽 明知這數十人之內 只有邱、劉、王、譚、馬、郝六人才肯專心悟道 其餘 那些人俱是始勤終怠 有起頭無結尾 算不得正經修行之人 後來難免爭名奪利之行
故將這鎮靜之工 說與他們一聽 使他們得這工夫 消一消乖戾 習一習涵養 雖不是超凡入聖 方可以 修身齊家 不失為好人也!不枉到此投拜一場

來說邱長春聞聽先生把這靜字 說得自自然然 透透徹徹 有許多好處 不禁心頭歡喜起來 手舞足蹈 卻被先生看著 怒指長春而言曰:你這人聞道不進 如理不悟 徒以聰明顯露 伶俐施逞 不能隱忍潛藏 只知使巧弄乖 非道器也!我幾次說法 被汝越規犯矩 我今當遠避汝於東南 免得你常來擾我
遂對馬丹陽曰:我明日要往江南訪道 只要劉長生、譚長真、赦太古、王玉陽四人同去 汝可照理家園 其餘諸人 任他們或行或止 聽其自便 我此去多則一年 少則半載 才得歸也
先生這話吩咐出來 就惹動了眾門人思家之心 有的要回去看望父母 有的要回去顧盼兒女 連夜收拾 包袱行李 只等天開亮眼 都來與馬丹陽告辭 更託轉覆先生 馬丹陽少不得送他們出庄去 大家拱手一別
馬丹陽轉回茅庵 重陽先生吩咐馬丹陽 取出五件衲衣 五個蒲團 道帽 棕笠 芒鞋 草履 岩飄 便鏟一切等物
重陽先生與劉、郝、王、譚俱換了道裝 道家打扮 趁著天色未曾大明 悄地出了馬家庄 馬丹陽送出度外 回身轉來 只見邱長春作揖告辭 馬丹陽問他何往?邱長春曰:我要去跟隨師父
馬丹陽曰:師父見不得你 因此才走 你今趕去 必要受氣
邱長春曰:師父豈當真見不得我 不過願我學好 我若不去 豈不辜負師父一片好心?說罷就走

諸人私家各自去 長春戀師趕將來

磋嘆凡夫不悟空 迷花戀酒逞英雄
春宵漏永歡娛促 歲月長時死限攻
弄巧常如貓捕鼠 光陰卻似箭離弓
不知使得精神盡 願把此身葬土中
影片欣賞 → 六福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