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
莊子人間世篇 道出修行在世間 非獨居山林 要有大菩薩精神 落實在人間
盡性利生來服務人群 在人間懂得養生 保生 明哲保身
當下把握在世行道培德 德充符足 符合做為大宗師 來圓滿應帝王
未來不可測 過往已逝 當下應在人間世 瀟灑走一回
1首章就道出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將之衛國服務
孔子問別國不去 為何偏要去衛國 自己如果沒有兩把刷子 雖要幫人 反而傷己
孔子告訴顏回舉出五種行不通
〈一〉古之至人 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 功力未定是不能行
〈二〉如果顯露德 知 如此德蕩乎名知出乎爭 德 知兩者變成凶器 非所以盡行
〈三〉德如果深厚 但未達人氣 未達人心 因緣不成熟 強推仁義規則
述說 暴人衛 君之前 是以人惡有其美 拿別人過錯來顯自己美
命之曰菑人 菑人者 人必反菑之 危險也
〈四〉如果悅賢而惡不肖 惡用而求有以異? 自己強以改變而不成
改為封口應諾 唯唯諾諾 王公必將拿缺點來攻擊你 百口莫辯 色將平之
口將營之 容將形之 心且成之 是以火救火 以水救水 名之曰益多
順始無窮 後患無窮 諫正勸告 暴 君衛王不成 必死於暴人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 紂殺王子比干 兩者皆自稱修其身諫正而殺是下拂其上也
〈五〉昔者堯攻叢枝胥敖三國 禹攻有扈 國為虛厲 身為刑戮 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 是皆求名實者也 而獨不聞之乎?
名實者 聖人之所不能勝也 而況你顏回乎!
顏回你若必有方法行的通 嘗以語我來
2顏回很得意以三種方式告曰
〈一〉端而虛 勉而一則可乎?
〈二〉然則我內直而外曲 成而上比 內直者與天為徒 外曲者 與人之為徒也
〈三〉成而上比者 與古為徒 拿聖人之教來行之
孔子回應 三者皆不成
止是耳矣 夫胡可以及化 一切皆你顏回師心也 是自己成執我見 自以為可行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孔子曰 要行心齋 非形式外祭祀之齋
心齋是若一志 無聽之以耳 而聽之以道心 無聽之以人心 而聽之以氣
心靈專一 聽止於耳 心止於符 六根不受外塵所染 六識能定
氣也者 虛而得物 聚氣而成 太虛物來應 唯道集太虛 虛者心齋也
顏回聽完心齋後 恍然大悟 非自己認為齋戒是家貧數月不如葷者
未始得使 我見我執深矣
得師之言 未始有回 已經去我執見 忘我也 可謂入太虛乎?
孔子言曰 盡矣 是太虛也
如此入衛之行 不求名 入則鳴 不入則止 適可而行 無門無毒
事情非到緊要關頭 不得已才出手 絕跡易 無行地難 為事不留痕跡
順自然而為 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觀照無為清明心 瞻彼闋者 虛室生白
自然放光明 吉祥止止 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 外物了然一切
鬼神將來舍 萬物之化也 以上做法 禹舜之行樞紐也 伏戲 几蘧
古代帝王所行準則 何況我們凡夫 更應行心齋為樞紐
如此道高龍虎伏 德重鬼神欽 應在人間世
3 葉公子高將聽楚王命令到齊國做外交官 來請問孔子說
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 表面尊敬其內冷漠 我很憂慮恐懼
憂事落不成 必有人道之患 受刑罰 事落成 必先思慮籌備 必有陰陽之患
今吾朝受命 夕飲冰 內熱起也 人道 陰陽兩者之患 為人臣者
不足以任之 望夫子教誨 孔子曰 天下有大戒二
其一命也 就是天命 其一義也 是人為
子女愛其雙親是天命 自然之性 不可解於心
臣之事君 是義人為也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搬到甚麼地 方都有人 君
事其親不管在何處 讓雙親安之 事君不選擇事公平待而安之
相對我們內心修道 也要盡天命 順人為 不做作
不任事親事君交代事 不二心有選擇 盡力而為 不計較得失 哀與樂
如此不致心情壓力大 影響其變化 知其不可 奈何而安之若命 德之至也
忘其身 悅生惡死自然淡如 鼓勵葉公子高前行可也 身為外交官
近國以誠信相對 遠國以忠言坦然 過份兩喜兩怒之言 天下之難也
兩喜必生溢 美不實之言 兩怒必生溢惡之言
故法言曰 傳其常情 無傳其溢言 真實之情流露 則保全
巧鬥力 始於君子 終於暗槍 以禮敬酒 始是敬酒 終於亂性
凡事亦然 始是互諒 終於欺詐 始是簡易 畢也復雜
外交官多言必失 風波起 巧言偏辭如獸死不擇音 必引其獸性攻人 心厲也
故法言曰 無遷令 無勸成 不要去改變接受命令 也不要強求事性成功
順自然而為 乘物以遊心 託不得已以養中 勿求太完美 守中至矣
以何作為報也? 莫若為致命 腦中勿想太多 成功失敗 以平實坦然
接受命令安然回報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