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1283_1002694496408779_5782750282101593945_n.jpg

這篇文章是小羊在臉書看到 劉耀棋同修文章
轉過來與大家分享 
《道德經1~10章》心得整理

道德經第一章心得分享
〈經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淺譯分析》
道~是什麼呢?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即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無法用言語文字道盡,因為太玄妙,太廣泛了。〈無極〉是道,〈太極〉也是道。大道之中又包含了很多更細微的道。一個生命是道。一件事相的生滅循環也是道。……故曰《道可道,非常道》。此與佛法所謂的ㄑ佛曰不可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名可名,非常名》~簡單形容即是佛法所說的〈不可起分別相〉。因為〈道〉所涵蓋的層面是超越時空的。現在〈對的〉,將來未必是對。而又〈道〉的特質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既相對而又相融的》。所以,不能用絕對值來判定〈黑白〉〈是非〉ㄑ高低〉……。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即無極生太極。太極生萬物。
《註》事實上,在老子時代應該還没有ㄑ太極圖〉的。而〈太極圖〉的應用,只是協助我們了解〈道〉的運作原理。也就是説〈無〉並非完全虛空什麼都沒有。而〈有〉也並非實有,其中也含有〈空〉的。……《無極生太極》並非指太極圖的原理不適於ㄑ無極〉。應該可以比喻為~在虚空之中,有一個無形的〈太極〉。因為其運作原理是相同的。
《常無》引喻為太極圖中的〈陰〉。《常有》則引喻為〈陽〉。陰與陽兩者同出於ㄑ道〉,但却不同名。陽中之陰稱為〈谷〉,陰中之陽稱為〈神〉。〈谷神〉是連接陰陽的通道,負責調和陰陽之平衡運作。所以說~無(陰)與有(陽)各有其玄妙。在〈相對〉之中同時產生〈相融〉的調和,此即《谷神不死》生生不息的ㄑ眾妙之門〉。

29872052_1610556215665640_1969181947329601358_o.jpg

道德經第二章心得分享~
ㄑ經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淺譯分析》
天底下大多數人的認知~都認為〈美的〉〈善的〉就都比較好。這種概念出自於〈識心〉。若從〈道〉的立場而言是不正確的。因為道的特質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既相對而又相容的〉。
所以說~ㄑ有無〉ㄑ難易〉ㄑ長短〉〈高下〉〈音聲〉都是相生相成的。……一個杯具如果没有陶土做其型(有),那就不會成為杯子。這就是〈有〉的作用。如果杯子做成實心的,没有ㄑ空〉就失去裝水的功能,這就是〈無〉的作用。……一個高科技的引擎(難),如果没有螺絲(易)的支撐。那麼這引擎也起不了作用。……一間房子,如果每一根木料都是ㄑ長〉的,那麼這房子也很難蓋得起來。……如果我們居於〈尊高〉處,看不起那些ㄑ低下〉的。那麼世間就無人可度了。因為〈好人〉不用人渡,他就已經是好人了。而那些被視為〈壞人〉的,因為有了分別相~又想把他打下地獄。那這世間還需要〈禪師〉嗎?……〈音〉若得不到ㄑ受〉。那麼〈聲〉亦是没任何意義的。
《前後相隨》~這是〈道〉的另一個特質,就是〈周而復始〉定律。比如說,時鐘過了12點,緊接著又重回到了1㸃。冬天盡了,接著又是春天。太陽下山,明天又會從東邊升起……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所以~聖人深悟〈道〉的原理。凡事皆順應天道自然〈處無為之事〉。隨機緣而渡眾,並不勉強。因為〈道理〉~3歲小孩就多少聽的懂了。但到了90歲,還未必做的到。……學習天道運行的聖人,明白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所以總是行德於世間~《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無天時自然不敢妄自做為,因為會有因果。縱然有功德於世間,也不居功戀名。因為〈名相〉會帶來困擾。倒不如~無事一身輕,逍遙自在。

11903868_1129593907069332_8090135392015715317_n.jpg

道德經第三章心得分享~

〈經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盗。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淺譯分析》
聖人行天道,其原則是〈無為〉的。所以〈聖人之治〉並非指掌政權而治國。而是在於〈治世〉。
《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代表聖人之治在於引導人們走向〈修行〉之路。教導人們〈放下〉心中過多的欲望。不要有勉強而為的〈志〉,導致人與人之間互相爭奪的惡性循環。
《不尚賢》聖人不爭功德與賢名。因為第一名常行不爭之德。所以,第〈二〉〈三〉〈四〉名……也就不好意思爭了。於是社會在潛移默化中便一片祥和了。……反觀時下的政治官員,做一點小事就要找媒體做宣傳,想刻意營造〈親民形象〉,深怕別人不知道。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活動,都要親自參與。不惜動用千百名警力架設補鴿網。然而~賺到的却只是一些免費的鞋子與破碎的鷄蛋。而人民却要負擔這些没有意義的開銷。
《不貴難得貨》聖人視身外錢財及珍貴之物為無物。把多餘的錢財都佈施給困苦的人。因為聖人深明~〈錢〉的發明是為了解決貨物儲存問題的代用品。方便貨物之交流的。所以老子曰《聖人不積》,寧可把多餘的錢財作最妥善的〈用〉,藉由ㄑ佈施〉教導人民〈互助共享〉。當大多數的人,都有這種〈共緣素養〉時。這個社會就找不到偷盜之徒了。因為人們都心甘情願的想為社會付出奉獻。……反觀社會之權謀者,有錢還要更有錢。〈錢〉已經失去了它原本設計的作用。反而變成一種數字遊戲。用錢滾錢,炒作房地,圍標土程,賄賂貪污。有權有勢的人用錢來控制弱勢人民。……這就是競爭的惡性循環,也是人與人之間的ㄑ共業〉。
《聖人之治》教育人民〈修行〉,藉由〈互助〉達到社會祥和人民均富的目的。……人人都有奉獻付出的〈共緣素養〉。那麼,權謀機巧的《智者》就再也没機會利誘人民了。

13920959_513498502183165_264645376409327285_n.jpg

道德經第四章心得分享~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麈。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淺譯分析》
道~因其有ㄑ冲氣調和〉之空虚,所以才有了道的作用。比如〈太極圖〉~一半是陰,一半是陽。而中間的兩點〈冲〉是中空互通的。陰與陽藉由此空間轉換,以達到調和平衡作用。此〈黑〉〈白〉兩點是可以隨時擴大或縮小的。〈黑〉的有多大,〈白〉的就有多大……一直擴大(縮小)到了極限時,陰與陽兩極的方向便反轉了。此即謂之《乾坤倒轉》。因為這樣的運轉模式一直在反復循環。所以說,這個〈冲〉的空間是永遠都〈不盈〉不會滿的。
天地萬物之本身都俱備了此ㄑ道冲而用之〉的作用,故有了生命現象。故曰《淵兮似萬物之宗》。
老子形容ㄑ道〉有四大作用特質~
《挫其銳》~代表ㄑ道冲〉的運行是循序漸近,順勢圓融而行的。不會突然轉折而產生〈稜角〉。引喻在修行上,是要人們學習柔和,不要用銳利的稜角(剛強之勢)去傷人。
《解其紛》~代表道勢運行是有定律的,若有紛亂不順時,〈道冲〉會隨時調和。運用在修行上,在於引喻修道是要解決紛爭,而不是要製造事端的。在於個人則可解〈心境〉之紛,達到〈清靜自在〉。
《和其光》~引喻道的〈不自見〉。意思即是要人們不要爭功,太過顯耀自己。
《同其塵》~比喻道無所不在。引喻修行不可起分别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老子形容〈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 但却到處都有其踪跡。真是深遠又微妙啊。我不知這個〈道〉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好像是天地還没有産生〈象〉之前就已經存在。
《註》
老子道德經對於〈象〉的形容如~《執大象,天下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大象無形》……基本上而言~萬物皆有〈象〉。〈無〉生〈有〉。天地生萬物。所以~《象帝》可引喻為〈天地〉。

29571038_2026975517331162_6380085125197250044_n.jpg

道德經第五章心得分享~

《經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虚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簡譯分析》~
〈芻狗〉是草紮的狗。在古代用於祭祀。以現今民間信仰解釋,類似改運之草人。……有聽說過改運完,還把草人帶回家當紀念的嗎?當然没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意義在於引喻萬物皆有生滅。就算是〈聖人〉來到世間,當任務完成了,該走的時候並不需要去留戀。而〈聖人〉以天道為行事準則。了悟萬物生滅循環。所以在〈復眾人之所過,以輔天地之自然〉之原則下,並不能存在個人私心。對喜歡的人特別好,或對某些人特別不好。在〈取才〉上,會針對〈作用〉而取捨。就像〈渡船〉~當船把人渡過了河。我們並不需要將船扛著走。引喻我們並不能執著於〈萬物〉〈萬法〉。

老子形容〈天地之間〉,就像古代吹風助燃的〈風鼓〉一樣。中間是空的。當操作的拉捍推到了盡頭時,必須折返回來。返覆來回即產生空氣對流作用。
從太極圖形做解釋,〈天〉代表陽,〈地〉代表陰。陰陽之間的〈谷神冲和〉作用。就是靠陽中之陰的〈谷〉,與陰中之陽的〈神〉,兩者相對互補擴大縮小而產生〈動能〉。就像〈風鼓〉一樣,到了盡頭又折返的返覆循環。於是〈天地之間〉便產生了春夏秋冬四時節氣。老子形容這樣的作用可以運用在萬物事相上,多得難以例舉。而其中的運作就在於〈谷〉〈神〉之間的調和交換。故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簡單形容~就像一座天平一樣。只要守住中間的支點,時時調整平衡。那麼天平就不會翻覆。此即《負陰抱陽,冲氣以為和》。

20989_864059356992177_9063585272512173626_n.jpg

道德經第六章心得分享~
《經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淺譯分析》
陽中之陰謂之〈谷〉,陰中之陽謂之〈神〉。《太極》~在陰陽相對中,有了〈谷神〉居中調和,於是便產生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作用。此調和作用即是《谷神不死》。
老子形容〈谷神不死〉作用就如同〈玄牝〉。……〈牝〉即是母牛。〈玄牝〉是指懷孕的母牛,母體內的《子》~一邊連接天〈陽〉,引喻母體內的〈羊水〉。另一端連接地〈陰〉,引喻母體之臍帶。於是胎中的《子》便有了綿綿若存的新生命。此即謂之《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註ㄧ》
老子形容太極~在植物方面以〈樸〉作引喻,在動物則以〈玄牝〉〈赤子〉形容。在於物,則引喻〈橐籥〉。都是在說明~道的ㄑ谷神不死〉作用。
《註二》
太極的〈谷神不死〉,其運行是有規律的。比如~一天之中有白天,有黑夜。依四時節氣而變動。但……每一天都是24小時,這是ㄑ常態〉。有很多人認為〈天道酬勤〉。但老子在此章告訴我們~道的運行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綿綿〉代表不間斷。〈不勤〉則在說明~道勢走向是循序漸進的。不用催他,太陽月亮照常運轉。不會因為《勤》就更有效率,一天變成了23小時,或25小時。……所以說~天道是〈不酬勤〉的。勉強形容應該說《天道酬和》。道若失去調和作用,就將要滅了。故曰《不道早已》。

11231032_940338809358717_6161781389468827137_n.jpg

道德經第七章心得分享~
《經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淺譯分析》
天地之所以能夠恆久運行而不殆。是因為〈天地無私〉,它不是為了自己想要生存而運行的。因為〈無私無我〉所以能夠恆久生存。

聖人效法天地之無私。總不與人爭~別人想爭,就讓給他。像水一樣,寧可處於低下之處。因為,有爭必有傷。而〈道〉的特質是要去〈解其紛〉。而不是要製造事端的。此即〈不爭之德〉。這種〈不爭〉是發自內心真誠的表現。並非表面上偽裝成〈君子〉,而心裡却想着ㄑ利益〉的假象。因為他很明白《一切的亂都是爭出來的》。因其〈無私無我〉,所以心中根本不計較利益。久而久之~大家便信服他了。此即《後其身而身先》。
總是把自身置之度外,心中想的全是眾人的生計。因為~大環境的共業,會直接影響到個人的生存的。如果我們生活的環境毁滅了。那麼,就算是聖人也逃不過大共業的災劫的。比如說,在戰爭中,一顆原子彈、核子彈打下來~它不會專挑壞人打的。不管〈道行〉有多高,或做過多少善事。都無法避掉的。……聖人深明此理。所以其心是胸懷〈大〉道的。因為有此成全大局的奉獻心。所以大家都擁戴他了。
為何聖人不爭不求,到了最後却能受到信服與愛戴?……因為日久見人心。眾人都看到他的真誠了。這豈非是《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11722106_778259778953278_6219910106801698810_o.jpg

道德經第八章心得分享~
《經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淺譯分析》
〈上善若水〉~老子形容,在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是很接近〈道〉的特質的,那就是〈水〉。因為〈水〉善於利益萬物,只有付出却又不爭。老子例舉水有七種特質……
〈居善地〉~代表謙卑低下,遇漥則止。
〈心善淵〉~形容水的真善。善者,水善之,不善者,水亦善之。無分別對待。
〈與善仁〉~代表水的善於付出奉獻。
〈言善信〉~水本無言。其信,引喻其周而復始的定律。……遇熱蒸發,遇冷成冰,隨四時節氣而變動,但其定律却是不變的〈信〉。
〈政善治〉~形容水的無為而治。……萬物都需要水~陸地上的動物渴了,把水喝下肚子。於是動物得以生存。在動物體內循環之後,轉化成糞溺。於是又被植物所吸收。從高山流到大海,從大地蒸發成為雲。然後降雨又滋潤了大地……一切都在自然無為之中,却養活了天地間的萬物。這即是無為的〈政善治〉。
〈事善能〉~沈澱,溶解,洗滌,稀釋,冷却……幾乎無所不能。
〈動善時〉~水在常態下是靜的。因應各種不同環境時勢而動。
由上述可見~〈道〉與〈水〉的特性是非常接近的。因其〈不争〉,所以~不管水居於高山或河川江海。甚至在於臭水溝,或人人厭惡的糞溺,它都不會有怨尤的。

17457318_1869931659961170_8802314954379501069_n.jpg

道德經第九章心得分享~
《經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淺譯分析》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想像雙手捧物,已經滿出來了就應該知道〈停止〉了。因為遺漏掉的,等於是自己在浪費自己的福分。
《揣而鋭之,不可長保》~磨得很光亮銳利的刀器,用不了多久其鋒口便損傷了。引喻我們待人處事要圓融,不要用鋭利的稜角去傷人。其事好還~總有一天會踢到鐵板的。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得到了〈富貴〉,不要去看不起比自己低的人。有一天,當我們失勢時,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態度回報我們的。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當我們成就了一件美事。〈功〉有多大?不用去炫耀,更不用去計較。別人都會看在眼裡的。就算别人不知道,天也會知道的。〈名〉可維持多久?如果我們不懂得謙恭自守。反而〈富貴而驕〉。那麼,美名就變駡名了。……此句重點在引喻~要學習像〈天〉一樣的無私無我。《身退》~引喻我們的心不要被ㄑ功名利祿〉牽絆。否則自心即陷入人與人之間的相對因果之中。這樣就無法得到《自在無礙》了。

13567320_1134007899974037_1047653508573497940_n.jpg

道德經第十章心得分享~
《經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閤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導讀註解》
此篇老子所論述的重點在於ㄑ玄德〉。什麼是〈德〉呢?簡單說明~就是要付出奉獻。其基本要素即是要有〈我〉與〈他〉的相對關係。所以必須先解釋後面的《生之畜之……》。了解老子在此篇欲詮譯的中心思想,然後再印證前面的《抱營魄抱一……》。這樣才不致於誤解了老子本義。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ㄑ為而不恃〉這兩者之間,究竟老子在此章的本義是要我們〈為〉?還是〈無為〉?……若以佛經來引證~此章之重點,老子所要告訴世人的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淺譯分析》
〈生之〉意即,從無到有。〈畜之〉意即,有了之後必須要經營。
《生而不有》比如~國父孫中山領導革命,創建了中華民國。但却不佔為己有。
《為而不恃》就是為而不居功。
《長而不宰》意即不爭權。不以自我意識及欲望去控制主導。而要順天道〈法自然〉。因為眾生平等,每一個人從降生到這世界上開始,就應該享有其生存權利。因為〈天地〉從遠古流傳至今。歷經無數的人類或生物~死了又生,生了又死。而〈天地〉仍然恆久不變。所以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意思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並不屬于私人財産,不能憑個人野心就想獨自霸佔。……反觀時下~有人一生下來就窮得没地方住。這樣的現象到底是否合乎〈天道人權〉概念呢?老人形容……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其中的含義即是要我們慈悲對待眾生,不要剝奪了別人生存的《天道人權》。
印證了老子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很清楚的概念~想要成就一件事,是不可能完全都〈無為〉的。所以老子舉例說明之~
《抱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意思是說~當我們修持到了體悟到〈喜怒哀樂之未發〉的〈中之大本〉時,能夠完全都不動,一直守在這個點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中庸又云《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而六祖亦曰《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意思是,當一個人刻意追求〈靜〉,却什麼都不想動,連看到別人需要幫助都當作没看見。那麼,這樣毫無慈悲心的〈無情〉又怎可能會有〈佛種〉呢?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意於運氣打坐,到了心境柔順時。這樣就可以回復到像嬰兒一樣嗎?……不可能的。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當我們修行時,想把一切意識都去除。這樣就可以達到完全沒有暇疵嗎?……不是的。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一個愛國治民的掌政者,可以什麼都〈無為〉嗎?……不能的。
《天門開閤,能為雌乎》
天為〈陽〉。天門開閤引喻當ㄑ天時應運〉,到了該〈有為〉的時候,還可以堅持守在雌性的柔弱不為嗎?……當然不可以。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明白四達引喻見性悟道。一個人悟了〈常無〉的道理,可以把〈有為〉的知識全都拋棄嗎?……不能的。〈無〉〈有〉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2193464_1172176626142973_8159496516165517758_n.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羊
    全站熱搜

    小羊*笑彌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